1月21日,阴。
阅读书目:《人工智能的未来》。
作者:雷•库兹韦尔,被誉为21世纪最伟大的未来学家、思想家和发明家。他曾发明了盲人阅读机、音乐合成器和语音识别系统,为此他获得了狄克森奖、卡耐基梅隆科学奖。1988年,麻省理工学院提名他为“当年杰出发明家”。他还曾获9项名誉博士学位,2次总统荣誉奖,被誉为“爱迪生的合法继承人”。
金句:
1.大脑是最新、最伟大的生物前沿领域,是我们在宇宙中发现的最为复杂的东西。
2.基因无法决定一切,大脑神经元的联结才是人类身为智慧生物的最重要部分。
3.智能可被定义为利用有限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些有限资源中,时间是至关重要的一种因素。
4.人工智能的关键并非通过物理手段制造出媲美、超越人脑的“非生物性智能机器”,这条路行不通,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将人脑与电脑“嫁接”起来。
记录与感悟:作者预测,在不久的2045年,人工智能将可能超越人类大脑智能,储存在网络云端的“仿生大脑新皮质”与人类的大脑新皮质将建立起联系,如果成功实现,世界文明将开启一个新的时代。那么机器智能是如何超越人类智能的呢?这要从人类大脑的认知模式说起,作者将人类大脑分为新脑和旧脑,并分别阐述了人类大脑新皮质的结构模式,和思维模式识别理论。然后阐述了仿生大脑新皮质的发展状况和前景,以及所依赖的技术和理论支撑。最后,作者在生物医学、信息传输和大脑研究与再造三个方面,解释和论证了“思维加速回报定律”的正确性和适用性,另外还预测了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将实现“永生”
一、大脑是如何记忆、识别、学习和预测的?
1.大脑是如何存储记忆和模式识别的?
作者将大脑的新皮质称之为人类的新脑,约占大脑重量的百分之八十。它位于大脑的最外层,是一个大约厚2.5毫米带有褶皱的结构,在大脑新皮质上分布着多达3亿个模式识别器,这些模式识别器就是负责传递和处理信息的。大脑新皮质是怎么拥有识别能力的呢?
这要从记忆功能讲起,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记忆首先是连贯有序的。比如我们记忆自己的电话号码,从头到尾,我们都能很快的说出来,可要是让我们从中间某一个数字开始说起,或者倒数,就一下子懵了。因为我们在记忆的过程中,在大脑中形成了某种规律。而作者将这种规律看成是在电脑中输入一段列表,记忆就是按列表模式在大脑中连贯有序的储存起来的。而且为了让记忆不消失,大脑在记忆同一个内容上拥有多达数百个模式识别器,这样现象称为冗余。冗余现象不仅增加了成功识别的概率,还能更好的应对现实世界中复杂多变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信息不仅会向上传递,也会向下传递,实际上,向下传递甚至更为重要。作者指出,大脑识别模式的能力主要从四个方面提高:
第一种,大脑新皮质在收到数据之前对其进行整体变化。
第二种,利用新皮质模式记忆中的冗余现象,尽可能的增加记忆量从而增加了记忆的准确性。
第三种,合并两种记忆列表,就是将两种类似的记忆内容合并在一起,而更加有效率的去记忆。
第四种,借助大小参数,单个模块可以包容多个模式。
2.大脑是如何进行学习和预测的?
大脑新皮质具有分层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由神经元集合之间连接的生物突触强弱决定的,而神经元集合是由大脑自行设计,就像搭建积木一样,从这个角度讲,学习就是将单个积木搭建成复杂建筑物的过程。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要默写出一段英语课文。首先我们要记住英语字母表,这是一个层级,其次,我们要记住单词,这是上一个层级,再其次我们记住这一段话,这是上上一个层级。这些层级结构就是大脑新皮质的工作原理,也是作者阐述思维模式识别理论的基础。信息也可以在同层级相互传递,而大脑最高层级的思维活动就是拥有预测能力,会对未来发生的事情进行判断,并且产生创造力。那些拥有强大预测能力的人往往在社会中表现出很优异的能力。
二、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人类命运?
1.人类大脑的智力是有极限的
人类大脑新皮质拥有卓越的识别和信息处理能力,但人类大脑新皮层是有限的,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快速进化。一直以来,科学家们都希望人工智能能模拟人类大脑新皮质的工作原理,并最终在性能上超越人类大脑新皮质。因此作者说,我们的终极梦想就是研究出一种人造的新皮质,其功能和灵活性都可以取代人类大脑新皮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足够多样的数据,另外还需要数据模型和算法。作者指出,我们利用遗传算法模拟生物进化,得出最优机制,利用数学模型模拟人类大脑新皮质的功能,如果两者可以很好的配合,那么人工智能将朝着最有优化的方向自动进化。这一切将在无数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下,使得人工大脑将在改变世界进程中越来越重要。
2.模拟人类大脑的四大思维
第一:准确的沟通、记忆和计算能力
因为没有任何数据通道是完美的,通道本身都存在着一定的出错率。通过数学家的努力,研究出一种可以减少数据的方法,类似于电脑中的压缩文件,另外大量重复输出压缩后的信息就避免信息出错。
第二:计算的通用
计算的通用型是信息时代所依赖的核心基础之一。在1936年,图灵提出一种思想假设,这就是计算机语言的起源,神奇的“1”和“0”。正是因为计算机语言的出现,才极大的激发了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
第三:冯-诺依曼结构
每一台现代计算机的核心结构:一个进行计算和逻辑运算的中央处理器,一个储存程序和数据的内存单元,一个大容积的储存器,一个程序计数器以及输出和输入通道。
第四:按照大脑核心算法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计算机和人脑的本质是相同的。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经远远大于大脑的运算速度;在记忆容量方面计算机将是海量的,而大脑是极其有限的;大脑用于保持记忆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冗余也可以完全用软件来模拟。目前,作者科研团队已经能模拟包含160万个视觉神经元的人脑视觉新皮质,模拟完整人类大脑的目标预计在2023年就可以实现。在现在的生活中,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无处不在。科学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普通大众的生活。
三、人类能实现永生吗?
1.加速回报定律
作者将信息技术的指数级增长称之为:加速回报定律。指数级别的发展速度是难以想象的,而现在不仅在信息技术方面,在互联网发展、医疗技术等很多方面,都呈现指数级增长。人类进入21世纪不到20年的时间,互联网、智能手机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普及,将人类数十亿人连接在一起。在生物医学领域,基因数据量是在翻倍的增长,而相对于的科研费用却在翻倍的减少,可以预测,在不久的未来,科学家就可以完全解读出基因组的全部数据。
2.人工智能会有意识吗?
在加速回报定律的预测下,人工智能必然有一天会超过人类智能,并且和人类智能整合在一起。很多人担心,人工智能的出现会颠覆了人类社会的伦理和道德,而作者强调了两个概念:科学是客观规律,而意识是主观经验,两者并不存在矛盾。作者论述,科学的发展是不可抑制的,而意识是来源于复杂物理系统中涌现出可以感受的“特质”。这个复杂的物理系统指的就是人类的大脑,那么成功模拟人脑的计算机也是有意识的。
在未来,当我们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是有意识的,并且和人工智能产生了情感共鸣。比如我们都喜欢汽车人中的擎天柱或者大黄蜂,而且作者预测,非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将于2029年出现。将非生物系统引入人脑,不会改变我们的身份,但却产生了另一个“我”。这个“我”就能实现很多人追求的长生不老。
3.人类如何实现永生?
人类通过科技实现“永生”需要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成功模拟出人类大脑的人工智能,将取代了人类脆弱、效率低下和寿命有限的大脑。人类大脑的所有数据都储存在人工智能大脑里,并且由人工智能大脑来代替原来的人类大脑工作,那么我们人类就有了一个可以永远使用的大脑。另一方面,人体各个器官,也将被各种人造器官所逐步代替。这相当于把属于我们人类的思维、情感、意识等等没有实体的软件搬进了机器人的硬件里。人类将借助机器人而实现永生。所以在未来,人类将利用科技技术制造出“永生”,人类也终将把命运一点一点彻底的掌控在自己手中。
预测终究是预测,如果未来真的如此,大脑被充分利用,会被算法精巧的改进去掉冗余,实现“永生”,我无法想象这个在现实中笨拙的努力的我的存在价值。叹服于作者的想象力,对未来也并不盲目乐观,无论世界怎样发展和变化,我相信底层架构和逻辑关系的不变,相信坚持价值的不变,正是因为这份笃定,才能支撑自己勇敢面对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