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一本书,从此对阅读便有了一个新的认知。知道阅读只是完成了学习的四分之一,自始我便想这一次的读书笔记应与以往有所不同,不单是罗列书中的章节大意证明自己看过,更要有思考、关联和自己理解的输出。但想想阅读后的输出便瞬间有了压力,好书太多,我丈量了一下自己与周边人的差距,内心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回响:“太晚了,来不及了,一切都太晚了!我应该要尽快地尽可能地读更多的书!”
直到读到书中一句:“真正的成长不在于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我才悄然大悟:读书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读了多少书,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思考与行动去改变自己。道理我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是因为我仅仅是知道了,却还未能做到。于是便想慢慢写吧,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地去读,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地去理解、去思考、去批判、去关联、去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去复述一遍,没有人在追赶着你。当然也可能写出来也没有人看,但没有关系,坚持写下去,会有人看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一直反复对自己灌输:“遵循自然规律,接纳不抗衡”。我所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强求。但《认知觉醒》这一本书给了我更高级的认知:人的理性是很难与人的天性抗衡的,除了输别无出路。但书中的这一章节教会了我可以让理智脑去驱动或引诱本能脑和情绪脑(天性)为理智所用。类似跑步:如果一直靠意志力去坚持是很痛苦的,跑的途中咧着牙着实不美观。但如果让跑步变成一场小目标的追逐游戏,气喘了再停下来快走反复循环,如此跑步就变得轻松而愉快,重要的是能坚持下来,并遵循了间歇性运动的准则。所以我想,在遇到困难但有利于成长的事情都可以遵循这个方法,用理智脑去驱动天性,就如开车拉货一般轻松哦。
要说到改变终究是要从认知开始的,而认知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有“分身术”并且是一个会飞的另一个自己。当自己做决择时能有一个睿智的会飞的另一个自己通过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视角去监管自己,帮助自己从无知中跳出来做出更加正确的选择。通过这一本书我知道我们能培养出一个睿智的会飞的另一个自己——元认知能力。一种察觉力和自控力的组合,是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
这一部分重新刷新了我的认知的关键词是——专注。在以往的岁月里,我只知道自己混混沌沌地过了,却没察觉到是专注出了问题:若一个人的思绪是游离的、是溃散的,那么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无法集中心力去攻克、去坚持。对凡事都心不在焉如失去灵魂的躯壳,于是便过着痛苦不如意的生活,因身体受困于现实,思想便天马行空。反复恶性循环!时日久矣,生命质量便会变差,人与人的成就便拉开了巨大的差距。
很多家长都会反映说孩子不专心,刚教过的题一转眼便忘了,做作业磨磳到到三更半夜,这归结到底都是不专注,思绪是游离的。随着学习的知识难度越来越高,积累的不懂的知识(模糊点)越来越多。旧的、不懂的知识越难补回,新知识跟不上,人便越来越无心向学。成年后亦如此,混混沌沌、焦虑、压抑,无论顺景逆景都不得安生,那种不能掌控的生活混乱而焦灼! 幸好有了这一认知,这一切都可扭转、都为时未晚。我们可以通过冥想学会让自己的思绪更专注,可以在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拉伸区里刻意练习。可以一点点地去为自己的日常行业、情绪、决定进行自我观察和反思。积极寻找改进方法,让自己从小事上一点点改变。通过学习、定目标、思考和反馈知道事情的所在,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知道了该怎么做,我们都能一点点去变得更能掌控,这种感觉踏实而美好!
文中还有一句话我很喜欢:“这个道理还能用到什么地方。”当学到一个新知识的时候用自己理解的语言复述一遍并串连到旧的知识点中去。运用新学到的知识点紧扣到旧知识的网格里,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纳入自己的知识图书馆,这种方法就叫关联。若都能理解并关联无缝,那么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便能轻松调动自己的千军万马!
个人感受:这更像是一本像新华字典般的工具书,遇到不懂的、困惑的都可以随时上来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