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心理咨询师曾指出最好不要对孩子说的三句话:“不行”“快一点”“加油”。但实际上这三句恰恰是父母平时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孩子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或者磨磨蹭蹭半天都没把饭吃完时,父母忍不住想催促孩子“快一点”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但不难想象孩子被劈头盖脸地说这些话时是什么感受。
有没有比催促更好的办法可以帮助孩子改掉做事拖拉的坏毛病呢?如果父母没有足够的耐心,干脆自己动手收拾,或者坐在孩子旁边一边说“快吃饭,再吃一口菜”,一边往孩子嘴里喂,这些做法并不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孩子还不能像成年人一样用长远的眼光考虑问题。他们不知道把杂乱的房间整理干净到底需要花多长时间,在这种状态下,父母不停地催促“快点,快点”,只会让孩子更加焦虑。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局面呢?这时考验的就是父母的智慧了。
首先,父母要用解一点, 那就是孩子不擅长提前做规划。父母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学会做规划。这既不是让父母动手帮忙,也不是在旁反复提醒,而是要下点功夫引导,让孩子做规划更容易。例如,父母可以明确地把时间节点告诉孩子:“你喜欢的电视节目在六点开播,现在距离六点还有一个小时,所以你最好在这一个小时内把房间整理干净。”
成年人对于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概念比较清晰,但对于孩子来说,以两小时为跨度训练他们的时间概念会更合适。面对更小一点的孩子,则可以缩减到更小的时间跨度。
制订目标时,规定好期限,更有利于把控各项工作的进度。因为一旦有了期限,人就会变得更加自律,可以暂时克服自己想做其他事情的心理,专心地先把一件事情做好。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期限效应”。
此外,有了明确的期限,我们就可以知道自己需要忍耐多长时间,以及忍耐之后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这样一来,行动的意愿就会变得更强烈。更进一步说, 一旦有了伟大的梦想, 那么即使遇到一些困难,也不会那么难以忍受。
就像成年人一样,一旦明确了任务的期限,工作意愿就会明显高涨,连最喜欢的高尔夫也可以往后放一放。 为了在期限之前完成任务,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更专注地投入工作,使得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这是极为自然的心理特性,在孩子身上也同样适用。
如果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目标任务,请不要忘了和他一起分享成就感,对孩子说一句“太棒了,你做到了”。学会忍耐并且顺利完成目标的满足感,可以为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提供充足的内驱力。渐渐地,即使没有父母的催促,孩子自己也会想着抓紧时间把事情做完。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必须学会相应的忍耐和克制。克制住自己想要替孩子代劳的心理,也不要发牢骚不停地提醒孩子,而是应该耐心地等待,让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