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扎克伯格的未来VR社交畅想
扎克伯格说“很快我们将生活在一个这样的世界中:人人都能够分享和体验逼真的虚拟现实,就好像你亲自到过那里,亲眼看见过那样的景象。想象一下把,你可以随时坐在一堆篝火前,与几个老朋友开心地玩耍;你可以随时邀请三五好友坐在一个私人影院里观看电影;你甚至还可以在全世界你想要的任何地方举行集体会议或者活动。这一切将变成现实。这就是FACEBOOK早前重磅投资虚拟现实的原因。我希望提供这些社交体验。”
随着VR持续火热,你对未来的社交有什么看法?看完FB的扎克伯格对VR社交的畅想,未来的竞争,更多的是硬件的竞争,而不是软件的竞争。未来也许只需要一个软件或者平台,但是需要很多硬件。
VR将打破线上和线下的界限,使得线上线下融为一体。O2O甚至会消失或者说到下一个更高的境界。
但是,问题是,如果我们现在在线社交过程当中产生的内容、进行的分享、组建的社群,阅读、娱乐如何在未来的虚拟现实中体现?
第一个问题:内容存放在哪里?
跟我们当前的在线社交相比,虚拟社交中的内容如何留存下来,怎么样保存影像内容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如何分享?
虚拟社交的影像内容如何做到分享,它不同于现在的在线微博或者微信朋友圈这样的分享模式。
第三个问题:如何社群?
未来的社交社群将以什么形态存在,社群中的朋友如何互动交流?
第四个问题:如何营销?
当前的社交平台主要是内容营销,以文字、图片、音视频内容为主。那在虚拟社交环境中,以什么介质来营销?
第五个问题:如何电商?
未来的电商,用户还需要去网店吗,电商模式将如何发展,网店还存在吗这些都是问题。
第六个问题:如何互联网的一切,如娱乐和资讯等
在虚拟社交中,因为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因为娱乐性应该更强大,体验更好吗?
第七个问题:未来只需要一个软件,但可能需要很多硬件
或许所有的app都将消亡、O2O、P2P等也必死,所有软件都将失去意义,除了社交软件。一个社交软件可以实现所有的功能,但是硬件将呈更加智能、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拥有硬件能力的实体企业和传统企业将如现在的互联网企业一样热门。
第二章:商业和市场
今天的市场上充斥着海量是社交app,社交app成了团购,O2O一样烂大街的产品,现在还有人在做社交产品吗,我们所有做社交产品,可能都成为给微信导流而已。
社交产品层出不穷,但是人们的社交需求却似乎没有被很好地满足,下了很多社交app,却依然没有社交能力。大多数社交app只是在自嗨的玩耍而已。
去年网上有篇文章说的是,只有打造优秀的自己,才会有优秀的人脉,否则大多数社交都是无效社交,浪费时间,消耗心情。事实上,真的大多数社交APP没有解决中国人这个特殊群体社交的根本症结,结果就是无效社交。那有什么样的社交才是有效的呢?
第一:首先得找到对的人。
第二:必须得有的聊。
第三:得有资本。
第四:起码得愿意分享内容。
第五:最后是要有结果。结果包括心理上的反馈、满足感、好奇心、归属感等等。
作者讲的下一代社交并不是当前的社交形态,而是一种有品质的社交。15年上半年,艾媒网友一个统计报告,当前陌生人社交的主要痛点就是匹配率低,真实资料无法沉淀。
无效社交的病因
第一:爱跟风。模仿国外,盲从和缺乏想象力。
第二:太技术。进而无法从人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第三:开青楼。大多数都想做一个类似陌陌一样不正经的社交平台。
于是,我们发现,大家创新了这么多年,创新点主要在什么地方?
一是连接的效率,能最快地找出人们连接在一起;二是交互的变化;三是媒体的变化,文字、图片、音视频的个性化展现。
社交产品都是从UI/UE,媒体介质去创新,而不是从底层直击人性的社交将永远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品质社交的机会
在陌生人的领域依然有几个方向可以被看好,比如群组社交、兴趣社交、社交O2O之类。分类并不重要,能带来真正有品质的社交才有机会。
1、能让真实信息得以沉淀的社交。
2、垂直于高消费力人群并能迅速转化的社交。
3、能够与内容消费升级和组织重构这个大趋势整合的社交。
4、年轻人的交流方式。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这点大家都懂吧。
5、能提供有效社交一整套解决方案的社交平台。找到志同道合愿意聊的人,有分享,有内容,有社交红利。
第三章:分享与价值
社交的本质,其核心的本质就是时间,就是利用时间来获取等量的价值交换。价值交换有很多种。包括利益交换,观念交换,价值分享,食色,寂寞,社会因素、生活需要或者存在感等。
总之,社交其实是一个“交易”的过程。社交的三要素。
关系链、信息、互动。
关系链: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以关系链为主要目的,往往是想获取潜在的未来价值。
信息:社交的内容信息流,关注内容为主的社交,往往是为了当下获取某一内容,或者消费某一信息或者内容。
互动: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互动的主要目的,往往可以排解无聊,提升自我价值,获取丰富的情绪和心理体验上的回报。
纵观社交产品的关键点,有这些:爆点、破冰、关系链、社群、控质、粘性、转化、盈利、往复。
爆点:就是你的社交平台吸引人的核心点。最好只有1-3个。
破冰:避免单方面的社交,要寻找到最匹配的人。
关系链:双方在破冰之后,其实就算建立了关系链。关系链的发展,其实更多的是关乎平台的生命时间。关系链维持越久越牢,平台的生命力越强。
社群:通过兴趣点黏合在一起的一群人。社群的价值有很多,产生高的粘性和高质量的内容都有可能。
控质:就是控制质量,通过人工+机器的方式来实现。
粘性:提升粘性的方法,最重要的还是社群。
转化:通过神奇的社群手段,成功提升平台用户及内容质量,不断产生新的内容和新用户变为新鲜血液,下层有独立的用户作为支撑。
盈利:流量变现,增值服务,会员费,商品售卖已经成为主要盈利模式。
社交产品必备的成功要素:
1、尊重人性:高效性、刺激感、互动性、可隐藏性。
2、好的产品:产品设计+商业模式+推广。
3、好的团队:战略、运营、执行。
社交的分类,可分为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按照领域分为垂直领域社交也有按照信息承载方式分为图片、视频社交。
几乎所有的社交平台都是陌生人转向熟人,然而facebook是基于熟人转向陌生人。比如国内也有人人网。
基于熟人的社交当然就是微信了。QQ最早也是基于陌生人的社交。
陌生人社交分为几种:轻兴趣+轻社交模式,用户发布内容进行系统自动智能分发;轻兴趣+重社交,比如豆瓣小组,QQ群等;重兴趣+重社交,围绕主题建立的兴趣平台。
支付宝为什么要做社交。
这应该是最近比较火的话题,那为什么支付宝不能做社交呢?支付宝的装机量已经是前几位的产品。如此大的体量,不做社交也难。那么淘宝也拥有很大量级的用户,为什么没有走社交呢,因为其在商业的环境中,不太可能建立起社交的平台。支付宝的社交从熟人社交为切入点。
关于盈利,facabook的97%的收入来自于广告,而且增长率高达40%,是google增长率的4倍,不久的将来fb的广告收入会超过google吗。
Google的广告是被动展现的,facebook的广告是主动展现的,根据你的社交行为数据和喜好来展现广告,更加精准有效。但是微信没有照搬模式,通过携手电商和共享数据,基于个人的推送广告,另外就是游戏了。
关于社交的坑
1、不一定看到的越多越好。比如婚介平台,用户的精准匹配很重要,广撒网只会浪费时间。
2、少不一定是好的。什么叫少,指的是核心亮点功能,功能一定要少而精。
3、范围越大考虑的越多。社交范围越广,遇到的问题就越多,就越难以把控。
4、赢利点不要作死。提升体验的盈利模式才有市场。
第四章:起步与进阶
开始策划一款产品,在动笔之前要知道产品的三点一目标:目标人群、使用场景、业务核心,另外目标是指想通过产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
这三点一目标为什么重要呢,总结有两点。
第一: 确认方案给到我们的需求是否靠谱,确认需求是否真实有效,不是伪需求。
第二:保证你团队走在正确的道理上。将你的真实需求传递给你的设计师和开发人员。让大家对产品有清晰的认识。
学做产品会议的掌舵人。有目的引导团队成员,通过头脑风暴,运用一些科学方式和手段可以更加有效激发团队,产出更好的点子。通过头脑风暴出来后,会议也要准备好备用方案。同时也需要对竞品进行分析:从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5个层面对竞品进行分析。大家在做竞品分析的时候,不能大而全。需要有针对性的做。
需求分析需要做亮点,需求从哪里来,需要如何加工。
关于如何获取需求。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来源,需要产品经理去挖掘,通常的挖掘渠道包括用户调研,数据的分析,竞品分析三个地方。
需求评审有几个重要的关键点。
1、需求优先级排序,需求的增减。
2、需求实现需要相关部门配合什么。
3、技术方面的难点和风险评估。
4、确定产品的周期,制定一份产品周期表。
5、同步需求和方案给相关人员。达成一致认识。
接下来需求确定之后,开始画原型和功能流程。更加细致地将产品需求描述出来。原型上需求描述出产品的各个模块和模块之间的关系,已经每个模块主要功能和之间的交互方式。
产品经理必须要时刻提醒自己,一切以数据说话,数据决定了产品的成败,所以数据分析的技能不可缺少。数据分析有两个部分:数据指标制定、数据监测。
社交产品的四个心理魔法
人类满足基本生理需求之后,衍生出了复杂的心理需求,从个人和群体心理来源可以分为:好奇心、恐惧感、优越感和归属感四种心理需求。
好奇心源自对未知事物的渴望;恐惧感源自害怕对已经拥有的东西的失去;优越感和归属感,第一种是通过努力证明自己比别人强,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人会产生优越感,第二种是在与别人建立连接中找到同类,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找到存在感。
社交产品可以利用用户心理去完成推广和沉淀用户,以前足记能短时间能刷爆朋友圈就是它直击了用户的底层心理,用低成本创造高逼格的照片让人们产生优越感,当很多朋友都发这样的图片时候,会让其他没有发的人产生被时代淘汰的恐惧感,好奇心、优越感和恐惧感就是这样让产品爆发式增长的。
但问题来了,当越来越多的人发朋友圈之后,先行者的优越感会丧失,好奇心也会逐渐减弱,这样会导致用户的逃离。
优越感会让产品迅速传播,恐惧感会让用户沉淀。但无论什么产品,随着时间的增加,他们会面临心理失衡的困境,好奇心死于不再新奇;恐惧感死于习以为常;优越感死于不断增加的心理阈值,归属感死于新用户涌入带来的稀释作用。那么如何避开产品的衰减规律呢?
回归产品的价值本质: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微信是如何规避心理衰减的规律的。初期的语音对讲,摇一摇和附近的人都是利用好奇心;未读消息和朋友圈更新的小红点则是利用恐惧感;微信还建立了基于评论;点赞数量的优越感体系;同时微信拥有整个熟人关系带来的社交归属感。随时这些功能的习以为常,四种心理特征不可避免地逐渐削弱,那为什么微信还可以一直持续发展呢?
产品的核心是提供的价值;商业的本质是提升效率,而互联网产品的核心则是提高信息的生产传播转化的效率。张小龙提出的“用完即走”的理论其实也是为了进一步提升用户利用时间的效率的一种体现。
社交产品有三个境界。
第一种:自嗨产品,只是形式上的改进,没有满足用户的底层心理需求。
第二种:满足了心理需求,但是没有提供价值也无法成功。
第三种:真正实现了信息组织传递效率的提升的产品,同时有产品功能矩阵,在推广沉淀用户的每个细节都充分满足用户的好奇心、恐惧感、优越感和归属感。
第五章:案例与实践
在微信刚开始,定义为140字的博客,即更加精简的博客。140字与时间流feed是相辅相成的,降低了人们的创造成本。另外,跟博客标题+正文的模式不一样,微博是直接的正文形式,没有标题,这让用户阅读更加简便,直接“刷”着看。这让用户阅读效率提升了不止一点点。
微博是你个人的微博,博客是平台的博客。微博更强调社交属性,博客更强调平台属性。社交属性增加了用户粘性。另外,微博病毒式的传播利器是“转发+评论”。可以说相比博客,微博以更加“短”,“平”,“快”的从内容到机制,又从机制到内容的模式,让微博更加广泛流行起来。
很多人认为,按照twitter、Instagram、vine的趋势来看,未来短视频和语音的社交产品会是下一个风口,但是作者不这么认为,与图文的直观形式相比,视频和语音更加“重”,不太会像文本和图片这么直观让用户一看就明白。传播的能力减弱。所以作者并不看好短视频和语音的社交前景。
社交创新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创新其实很简单,首先是找特点或者差异化,然后就是发散,最后是适应,结合技术、市场和行业氛围等等因素。从发散出的个例中找出一个可以适应环境,然后落地。
另外一方面:创新其实很困难。一个产品发展到中后期,产业新非常复杂,复杂到不那么容易看清,看不清现象的本质,会到你的发散没有质量,结果所有的发散都没有结果。
成功的“一胜”。如果说微博的成功来源于“140字”的内容全展示的FEED流与转发所引起的病毒式的传播效率。可既没有140字限制,也不支持转发的朋友圈对微博造成了很的的冲击。微信似乎没有采用微博成功的要素,而是另辟蹊径,在不同纬度展开了一场战争。
如今,当人们将问题从如何打败微博转变为如何打败微信时,马化腾说“打败微信的,绝不会是另外一个微信”,希望大家不要把子弹浪费在“下一个XX”的身上,找个机会,换个姿势,重新再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