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1岁就失明的人在50岁的时候动手术复明了。本来是皆大欢喜的事,但是后续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名复明的盲人看的到却看无法看见。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名盲人看得到世界的各种色彩,却辨认不出任何东西。好像一川平静溪水,未能引起任何波动。
因为在复明的盲人世界里,这些色彩、形状只代表一堆杂乱无章。他无法从中感知任何秩序和意义。视而不见。通俗的说就是,我自动忽略了你,你在我的眼里是透明的。我的头脑中没有对于你的任何认知。只有当他头脑中接收了这种色彩或事物,才能看见才能真正接受。
这里就引申到我们今天要说的预制蓝图的重要性。预制蓝图,也就是在看到和发现之前,头脑中已存在。
知识的来源莫过于以下三种:
001与生俱来,长期进化的优良基因天生携带。
002从社会实践经验中摸索得来。
003从书本上理论学习得来。
前两者都非常好理解。现在我们着重讲讲从书本上的理论学习得来。
查理芒格曾说过:要学会与逝去的伟人交朋友。因为每一本书都是作者几十年的智慧结果的呈现。
如果能够认真研读书中知识,就是在与作者深度交流。而如果能在理解作者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延伸和升华,估计逝去的伟人在天堂都要乐开了花。
伟大的牛顿爵士也说过,如果说我比其他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一般来说,学派可大致分为硬学科和软学科两大类。典型的硬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和工程学。而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则是有代表性的软学科。无论是学习数理化,还是文史哲,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数理化可以获知各种临界和极限,比如一些无法逾越的上限,断裂点,能量守恒等。而文史哲则可以感知过去,构思当下,展望未来。这些都是要通过学习才能在大脑中预制成型。
举一个反面例子,一定有这样一些民间艺人的报道,他们穷极半生,拼尽全部的热情和财力去钻研某一领域,结果造出来的成果往往还不如实验室里最初级的成果。
究其本质,是因为他们理论知识的欠缺,有热情有干劲是好事,但是没有精确的理论指导,结果肯定是一团糟。我猜想,媒体之所以曝光这些材料的正面意义就是鼓励人们学习他们的韧性、热情和坚持。
有人说,书读得越多就越恐慌,觉得山的那边还是书,天外有书书外有书,怎么都读不完。
这里,我就要恭喜一句啦,因为你已经到达认知的第三层求知状态,也就是知道自己的不知道。
以下为我所划分的知与不知: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无知.
不知道自己知道-未知.
知道自己不知道-求知.
知道自己知道-自知。
分享一句非常喜欢的话:哪管路的前方是荆棘或美景,近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每一天早晨起床都争取比前一天更聪明一点。认真地,出色地完成当天的任务,慢慢地你会有所进步。这种进步不一定很快但一定存在,这也是在为快速进步打好基础。每天慢慢挪一步,到最后你会获得想要的东西。
我们学到的很多知识都是零散的,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边界。而如何打破这种预制蓝图,把他们串联起来是比知道更重要的事。试想,你把正确的理论放到不适用的条件下,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
所有知识,都一定要了解清楚它的出处和原始意义,然后再融合进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才是最正确的学习方法。
知识有出处,用量需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