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12篇周记
一、本周计划完成情况及本月OKR复盘
总结:
1、总体状况合格,一直盯着重要项,偶尔会出现松懈、状态比较衰的情况,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比如说主动出击方面、思考模式改进。
2、语言方面需改进,上周周记也反省过。
3、辣椒上学渐渐步入正轨,这个月最大的成果。
二、本周所学
1、关于思考
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名字叫《我们是如何逃避思考的?》,里面提到,我们的理性,总是抵挡不住这样或那样的陷阱。批判性思考也在不经意间瘫痪。
比如说,自称“拖延症”的人,过于纠结细节,设想无数种后果,却不愿采取行动。他们貌似在思考,其实是在抗拒思考。只不过,他们通过过度思考来抗拒思考。而那些喜欢给人贴标签的人,比如“拖延症”,标签或许没贴错,不过它妨碍我们思考现象背后复杂的成因,容易掉进“非黑即白”的误区。也容易被大众的意见裹挟,将偏见化为暴力。
要了解我们是如何逃避思考的,首先就得先明白,思考是怎么回事。
文中把思考分为三个层面。
文中列出了逃避思考的六个典型场景,可以对照下,看看自己熟不熟悉。
(1)、喜欢说“凡事都有两面性”。这句话常被当做懂得辩证思考的正面例子。不过,需要警惕的是,我们经常借着这句话逃避思考。
(2)、“我才不管那么多!”当被问及不懂、不愿意看到的东西时,我们总这样逃避,或者自嘲“无知者无畏”。
(3)、“别瞎说,听专家的”。此处应对应我一位老同事教给我的:别老信专家,他们经常错。
(4)、“女生该这样,男生该那样!”
(5)、“考虑清楚再行动。”这句话应该是经常出自父母之口。但现在越来越多地对这句话重新审视,需要筹谋是没错的,但千万不能就永远无法行动了。
(6)、“每一天都要活得精彩!”想起了曾经分享过的一个故事,一个女生每天把自己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包括开车、吃饭的时间都不浪费,但要想清楚,我们追求这些是因为热爱生活吗?可能是。也可能我们只是讨厌寂寞,而独立思考是孤独的。于是我们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转移注意力,比如用读书来逃避思考的痛苦,用买书来缓解读书的寂寞。《见识》中有一段话,一针见血。
“我们每天都给自己安排非常满的日程,也一直在抱怨自己太忙,但不清楚时间都花到哪里去了。我们总希望能经历更多有趣的事情,看到更多的好风景,品尝到更多的美食。我们把它称为快节奏,但其实回眸时,我们是没有节奏的。”
并不是觉得懒散、无计划就好,关键是要有自己的节奏。你清楚自己的节奏吗?
剥开了问题的本质,那如何来解决呢?这是我想重点强调的部分。
处方就是——苏格拉底问答法。
苏格拉底问答法不是第一次听说,之前在何帆老师的读书俱乐部也推荐过。简单点来说,就是不停的追问。文中介绍了苏格拉底问题的常规套路。
(1)、澄清问题,诸如可以举个例子吗?你刚才用到了某某词,该怎样定义?
(2)、澄清假设,诸如这个假设成立吗?你可以证明吗?什么情况下这个假设不成立?
(3)、找到证据,诸如你怎么证明......?怎样找到需要的证据?
(4)、追问动机,诸如你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是你的想法还是听别人说的?
(5)、换个角度,诸如有谁不同意你的观点?他们怎样看?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想?
(6)、询问结果,诸如这个结果一定会发生吗?还是在某些情况下才会发生?如果这个结论成立,还有哪些结论也成立?它们果真成立吗?
上面的这些套路,我觉得可以用TVB破案片中的经典语言总结:细节是魔鬼。
如果觉得套路太多,不好记,何帆老师曾经介绍过苏格拉底提问最重要的就是“反问法”。假设观念不对,试着找出例子,证明这个观念的破绽,修改原有观念后继续反问下去。很简单的方法,却威力无穷。
但可能出现一个问题,你会越问越糊涂,越问越纠结。所以,我觉得使用这个方法你必须要知道,苏格拉底提问法并不是给你最终的答案,而是开阔你的思路,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从提问到寻找答案的思考过程。这也是我为什么很喜欢薛兆丰老师经济课的原因之一。薛老师提倡的就是苏格拉底式的课堂,每周都会出一道辩论题,你会发现留言会有很多有趣的火花,而在自己思考辩论题的过程中,你会深刻地感受到,世界绝不是非黑即白,重要的也不是对与错,而是平衡。
2、关于写作
最近开始读一本关于写作的书,书名叫《写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这本书在美国影响巨大,销量百万,而且不是大部头,很好读。目前我刚开始,但里面说的方法实用、易操作。
像开始,书中就提到写作练习如何来进行。必须每天坚持,时间自定(有点类似于微习惯的模式),最重要的是,捕捉你的意念,不要在乎语句、格式、标点等,想到什么写什么。这有点像什么?像小孩子画画。辣椒画画时我就是这么说的,不用在乎画得像不像,画得什么,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这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来源。看来,写作同理。作者就强调“初始意念是丰富多彩的”。
挺有意思的一本小书,计划读完后进行总结。在构思这次周记时就试了下作者的方法。想到什么写什么,形成了周记初稿,然后堆肥、改进。
三、本周反思
本周反思部分放上对《永无止境》的观影感悟。
说实话,刚开始看《永无止境》的时候,我觉得挺无聊的,因为大概能猜到影片的剧情发展,也觉得自己get到了导演的视角和出发点,无非就是强调不劳而获的东西并不长久,但看完整部片子,特别是最后的结局,还是有点出乎我意料之外。
影片是围绕一种神奇的可以激发脑潜力的药“NZT”发展的。说实话,我不相信有NZT这么神奇的药,但如果有,这种药物一定会有一个后遗症,就是用完过后会产生身体反应。为什么?因为它促使你的身体提前消耗了能量。以前我就听说过,人脑被利用的部分其实很少,可能不到20%。但存在即合理,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稳定的运行机制,得以延续至今,这其实就是一个系统。《系统之美》里提到,系统是由存量、流量和反馈机制构成的,其中存量是系统稳定的根源。所以,如果你提前透支了你的能量,导致存量的改变,短时间内通过反馈机制是可以调节的,不会对身体造成什么影响,但如果持续时间长,而且存量的变化也需要时间,你可能也不会一时之间意识到危机,等到身体崩溃之时,已经无法挽回了。剧中那些长时间服用而致死的人就是典型。
除此之外,剧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如果说药物帮助他开发智慧,那最起码学会的都是自己的,主人公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后来发现不是,那些知识就像是穿在他身上的衣服,没吃药的话衣服就不在身上,所以知识只能是通过自己主动思考来获得,不能被动。就像上课时很多人好像听得很认真,但什么都没听进去,或者你看了很多书,但什么也没记住,没有进行主动思考,就像服药一样,终究不能成为自己的储备。
男主人公艾迪跳楼之前,我对该影片的理解,就是认为它讽刺了人们希望不劳而获的惰性,总幻想着不需要努力和花费精力就能获得成功,只想跳过过程直接获得结果。
但看到结尾,我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艾迪到生死关头,得以挽回自己的性命,靠的是自己的智慧。他通过喝含有神奇药成分的血得以激发潜能,但前提是,他通过自己的智慧想到了这一点。这说明什么?人在危机/压力时刻是可以自动启动潜能的。就像有些人是压力型选手或者考试型选手,有压力时反而会表现的更好。其实,一般来说,人在有适当压力的情况下都会比安逸时更有潜力。
影片的最后,艾迪说自己已经戒掉了药物,但依然拥有超凡的智慧。那他是如何做到的?我想,应该是持续地自律、学习,像艾迪服药后所表现出来的行动力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