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与雷达(四) 自动驾驶技术路线和分级标准
姓名:张波; 学号:22021211233;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嵌牛导读】本小节主要探讨一下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和分级标准,了解目前市场上自动驾驶厂商的方案区别和优缺点。
【嵌牛鼻子】感知 决策 多传感器融合
【嵌牛提问】你认为哪一种自动驾驶方案更好,未来自动驾驶汽车是否能实现赛博朋克科幻电影中的那般智能?
自动驾驶分级标准
L0:人工驾驶,驾驶员执行全部的驾驶任务。
L1:辅助驾驶,在适用的设计范围下,驾驶自动化系统(driving automation system)可持续执行横向或纵向的车辆运动控制的某一子任务(不同时进行),驾驶员负责执行其他的动态驾驶任务。
L2:部分驾驶自动化,在适用的设计范围下,驾驶自动化系统(driving automation system)可持续执行横向或纵向的车辆运动控制任务(不同时进行),驾驶员进行周边监控并监督驾驶自动化系统。L2级别及以下以驾驶员操控汽车为主,驾驶系统主要提供辅助功能。
L3:有条件驾驶自动化,在适用的设计范围下,自动驾驶系统(Automated Driving System,ADS)可持续执行完整的动态驾驶任务,驾驶员需要在系统失效时接受系统的干预请求,及时作出响应。L3级别在限定条件下,系统操控汽车,驾驶员在必要时进行接管。
L4:高度驾驶自动化,在适用的设计范围下,自动驾驶系统(Automated Driving System,ADS)可持续执行完整的动态驾驶任务,驾驶员不需要对系统请求作出响应。L4级别在限定条件下,系统可以基本上操控智能汽车,不需要驾驶员进行接管。
L5:完全驾驶自动化,自动驾驶系统(Automated Driving System,ADS)在所有道路环境执行完整的动态驾驶任务及动态驾驶任务支援,驾驶员无需介入。
自动驾驶技术路线
自动驾驶分三步:1感知;2决策;3操控。简单说就是模拟驾驶员,先观察周边环境,再判断和障碍物距离,最后发出指令以操控汽车行驶。目前用于感知的工具主要包括:1. 估计型的摄像头;2. 测量型的雷达。因此,目前的技术路线之争也主要分为视觉算法路线和激光雷达路线。
(1)视觉算法路线
通俗的解释是:让摄像头模拟眼睛进行观察、感知,让神经网络系统模拟大脑进行判断。底层逻辑是:驾驶员可以依靠人眼驾驶汽车,自动驾驶也可以依靠摄像头驾驶。特斯拉采用这一技术路线,具体步骤如下:
1、在驾驶应用之前,通过摄像头将道路周边环境建模,把相片及相关数据添加到神经网络系统,先由人工告诉神经网络系统正确的指令;
2、指令不断累积形成规模之后,神经网络系统根据算法进行学习,进而产生自主判断能力,自行发出行进或避让的指令开启自动驾驶;
3、在不断的测试中试错,人工将神经网络系统误判情况下人为干预行为进行标注,神经网络系统基于标注不断学习,最终形成无限接近正确的反应模式。这就是所谓的通过“影子模式”不断优化算法。
特斯拉的模式更复杂一些,其以路上跑的每一辆特斯拉采集真实数据组成标注数据池,通过海量的算法帮助神经网络系统不断纠错和修正,形成闭环。这种技术路线的优点是便宜,每套系统成本仅几百美元。但缺点也很明显。摄像头是二维的,在感知三维物体或者复杂环境的时候会存在失真的情况。
(2)激光雷达路线
激光雷达的优势很明显。激光雷达可每秒向外发射几百万个激光脉冲,并通过内部旋转方式对外界进行旋转扫描,每次扫描都可获取周边物体精确的三维数据,从而大大提高对于驾驶环境的识别准确度。缺点是无法识别物体颜色,从而影响对红绿灯这一传统重要交通规则的判断。
目前,更多的厂商则采取视觉算法+激光雷达的“双保险”技术路线。用摄像头的高分辨率和激光雷达的精准测距互为补充。即在感知范围的设置重叠区域,用更多硬件来做安全沉余。这种方法最大的缺点在于价格昂贵。因此才会有马克龙怒怼激光雷达是智商税的桥段。不过2020年之后,随着激光雷达技术的完善及量产,这一困境有所改善。激光雷达技术路线的自动驾驶也走向了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