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群发起五个月了,大家坚持着早起打卡、每周共读或分享、每周一文等活动。每个黎明,地球上都会有16盏灯先后亮起,在同一个阵地道一声早安,然后各忙各的,阅读或书写,想起这温馨一幕,就觉得世界充满了美好和希望。
我在1群倡导轮流带头打卡,为了让我按照自己的节奏打卡,每位值周的队友都会比我提前一分钟或几分钟打卡,这让我常想起《等下一分钟》那首歌,这小小的一分钟温暖着我,我知道,有些队友并不习惯起得太早,有时候我也为此不安,但想到这带头打卡的一周,能让大家体验到一种自律、一种自由,我也就释然了。
这是两个有人情味的成长群,我们首先是因为网师汇聚的,然后我们又很巧合地牵手,传递了一种相互关心的的精神。队友或队友的孩子身体不舒服了,队友的孩子学习有困难了,队友对教学感到疲惫和茫然了,队友们会问候和回应。
不过,我们的人情味是有品质的,如果只是嘘寒问暖,大家也不会同行到今天。这种品质,体现在我们对教学的热爱和探索上,三周前,年轻的吴培老师率先用视频主持了一次共读,后来的肖老师、李老师接受挑战,也分享了精彩的视频课件。
我虽然没有真正的教室,但我也不敢落后,赶紧重读干国祥老师的课例,准备来一次深度探索和真诚切磋,这里边还涉及到到我一向发怵的软件使用,但我知道,不去尝试,就不会成长,就会被时代淘汰,不久前我读到一句话,大意是:技术本身就是课程的一部分。
确实如此,如今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因为懒惰和害怕而拒绝使用新的教学技术,恐怕很难让学生信服。
上周,李老师分享完《夸父逐日》后说,那个双休日过得很充实。一位乡村教师,不仅热爱解读文本,带领学生健身,而且对新事物保持着这样的兴趣,我是由衷佩服!
李老师分享完后,胡老师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引发了我们对夸父逐日的深度探讨,然后,就看到胡老师日程打卡时说:“今天的成长群有学术氛围”。哈哈,这难道不是大家期待的?
学术味加人情味,正是专业与情怀的完整体现,没有学术味,卓越就将成为空话;没有人情味,又会让人觉得少了什么东西,有点冷冰冰的感觉,莫如二者相互促进吧!
在此,我还想说一下群里隐性的、一对一的人情味。群里曾鼓励大家和朋辈导师互相练习三次周计划,没想到丁老师在三次结束后,仍然和我每周互发各自的周计划,如今,我们已经习惯了每周都会向对方反馈自己的上周计划完成情况并分享下周计划。一年下来,我们的人生轨迹就不会偏离航标太多。我比丁老师大很多,是小伙子的积极努力深深影响了我。
一群人要想走远,也不是说说就能做到的,其中必然包含着普遍而又深邃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