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捂不紧,内心的风声》
作者/余秀华
风声四起,一个人的模样出现得蹩脚
房子几十年不变一下,柴禾背风向阳
向阳的还有,斑驳而落的泥灰
向早年的梦要一点华丽的虚构
人生得意,或不得意
尽欢成为道德的审美
这个地带积累着长年累月的风声
忧伤因为廉价而扔得到处都是
我们不靠词语言说日子,生活是一种修饰
一直低于风声
多年后,一个埋我的人被指定
这些年,我偶尔想一想死亡的事情
把活着
当成了一种习惯
余秀华过去的诗,是现实的,也是批判的,是内心的,也是外化的。
后来,余秀华生活条件好了,她的诗反而失去了本来的沧桑和厚度。
第一次看到这首《捂不紧,内心的风声》,我有所触动,但触动不深。我把它作为描写偏远农村一首普通的诗去看待了。比如破旧的房子、背风向阳的柴禾,并没有真正找到诗的“灵魂”。
再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就在想,诗人为什么一直强调“风声”,风声在这其中到底寓意什么,起到什么作用呢?
所以,我决定从“风声”入手,来破解诗人心中的秘密。
在这里,我想从三个维度来指出“风声”的意义。第一,风声是对过去生活的回望。这从第一次出现风声,引出“蹩脚”“斑驳”“早年的梦”就可以感受出来;第二,风声是对现实生活的观照。我特别喜欢“这个地带积累着长年累月的风声,忧伤因为廉价而扔得到处都是”,此时,我的脑海中是呼呼的风声,是随风刮起的落叶,是无人的街道上,一个摇摇摆摆的身影;第三,风声是对未来生活的瞩眺。“生活是一种修饰,一直低于风声”,是呀,在风声面前,生活就像窗纸一样糊住了我们的视线,但是,我们的耳朵却早已随风声飞向远方,飞向人生的另外的天地。
诗人的心,是一面漏风的筛子,她想捂住那些困苦、落后,想捂住那些忧伤、渴望,但她捂住这头捂不住那头,尤其捂不住内心的骚动。
所以,诗人对活着重新进行了定义:“把活着,当成了一种习惯”。什么是一种习惯,其实不就是平平淡淡,没有波澜吗?或者说,是对未来的一种妥协和顺从。这也许是诗人的一种“正话反说”,事实上余秀华从来也没有放弃对生活“华丽的虚构”。
这首诗的情绪总体上有些低落和忧伤。你很难从中找出我们所谓的“大词”和“鸡汤”类的东西。但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还是能从中感受到共鸣的“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