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会因为找一本好书而耗费心神。越发觉得并非真的开卷有益,要写一本书不是容易的事情,或因为名,或因为利,书们纷纷出来,它们也是受害者。看书是要耗费金钱不说,耗费心神心力,不是钱就能买回来的了。所以,现在觉得买一本书来看之前,是慎之又慎。
好书的标准,我比较常用多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经典。
人类多的好处就是,一本书会被无数的人看到,前人看书,大浪淘沙,好书自然就会浮出水面。常见的经典,这里不是书单,况且我读的书还不算多,不敢妄自列书单,只是看经典书目,务必是自己喜欢的领域。好比我,喜欢文学,经典的文学对我是极大的诱惑,但也是要细分的,比如我就不是很喜欢古典文学,如四大名著,虽然它们经典。
二是大家推荐。
很多名人,准确点说是有名的读书人会在各种场合推荐很多好书,大家的观点和视角比较独特,可以帮助大家选到好书。
比如早年的余秋雨,除了自己文笔不错,经常出作品意外,都会向大家推荐很多书目,其中这些书目就有我们说的经典书籍。
还有罗辑思维公共号经常推荐的书籍,我认为是很值得大家看的,也会出现很多好书奇书,其中有些书我连名字都没有听过,更重要的是,罗胖子推荐的书,都是他早年看过的书,这点非常值得称赞。
再有就是一直都在关注的梁文道,梁是地地道道的读书人,喜欢古籍,阅读面广,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在凤凰卫视开节目,他把书搬到了电视,用通俗的语句解释艰涩的文字,书的观点宏大,但经过解释,却能解决生活的难题,经世致用。最近用尝试用互联网思维的方式做读书节目,由于讲的太好,每次听完,都有要买那本书的冲动。
三是能解决问题。
这点是我自己领悟到的。我经常买了很多书回来,于是有朋友就问,你买那么多书,能看得完吗?回到这个问题之前,我都会说一个故事。
话说我的偶像李敖老师家里有很多的书,摆满了几大书架,有记者就问李敖,这些书你都看过吗?李敖很惊讶的说,书是用来看的吗?我的书是用来查的,当我有需要的时候,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我就知道哪本书可以找到答案。
其实李敖老师说的有点夸张,书还是要看的,但是他的话给了我启发,就是我买回来的书,一定会将目录和大纲全部看完,当我在工作中,生活中遇到困惑的时候,我会马上找到哪本书的对应章节翻看,只要那个章节能解决我当时的问题,我就会给那本书做个标记:好书。想想,一本书只要能解决你一个问题,是不是有价值呢?当然,前提是你买的书都是你知道的、感兴趣的。
以上三种方法是我选书的方法,它帮我选择了好些我认为是好的书。之所以要选,是因为现在书太多,信息太复杂,互联网环境下鼓吹的碎片化学习更是加重了这种状况,快速地从书海中找到好书,成为新一代有志青年的必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