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家园】
先知的《杨家湾》:大时代变迁中,最传统的浪漫回归
作者/北十三思
上文说道,诗人易安是位艺术家,作品多空灵,宛若鸟儿肋下有翅,飞翔于天空,具有一种神性美。先知则是匍匐于大地的,仿佛他的身体已与土地浑然一体,诗便是从那里面生长出来的。故而,先知的诗更具人性美。
他写:“秋收后的原野寂阒/宽阔/辽远”,“几株稻穗在田埂上摇晃/它们和我一样/都是归而不得之人”。
他写:“老屋还是旧了/朱色的铁门啃食锈迹/风一吹/院子里就长满了杂草/空置的藤椅/落满了浮灰、鸟粪和腐叶/小心翼翼地擦拭/结痂的往事散落开来”。
他写:“坐上去吧/杨家湾还没有走远/坐上去吧/杨家湾的黄昏很柔软。”
诗人笔下的杨家湾不是虚构出来的,那里是他的家乡。这个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有生他养他的地方,那就是家乡。诗人将过往流逝的岁月、家乡的山水和风土人情频频回顾,把他深沉的眷恋之情,在荡气回肠的反复咏叹中一再呈现。
此次《废柴文学》诗赛中,关于讴歌和思念家乡的作品,亦不乏佳作。而在先知的这一组诗作中,他的语言细腻,一如既往的干净、唯美。最精彩独特的是,他的诗是带有温度的,是有情感姿势的。他写的不止是诗,而是岁月。他的笔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散发着鲜活生动的气息。
比如:稻草人与沂河水,稻穗与紫藤,南湖与漂泊的云,落日与晚霞,风雪与蓑衣,油菜花与银杏树,以及落花与槐树林等等。家乡风物在他笔触下,均转化为读者可感知、可触及的意象。而这些景观都是独属于杨家湾的,是诗人独有的钟情,且一往情深。
我们再来欣赏这首《普善寺的钟声》。“我又来了,仿佛都没有离开过。陷在那年冬天,我看过的,除了雪,还是雪。普善寺钟声是没有变的。菩萨依旧法相庄严,普度众生。一柱香短了,攒在体内的苦似乎少了一些。”
这首诗一上来,便交代出诗人的心境,他处于回归与离开之间,仿佛保持着某种平衡。“陷在那年冬天。我看过的,除了雪,还是雪。”诗人被自己裹挟在历史的记忆里,不曾遗忘。
菩萨是庄严的、肃穆的,雪将天地隐匿。诗人的执念不曾离开,他是普善寺最虔诚的信徒。
而最末的结句,一下子从天地间、从飞雪、从佛,跳入到万丈红尘。短短两句“一柱香短了/攒在体内的苦似乎少了一些。”一种历经万山的“尘世”感,扑面而来,与先前的菩萨相对应,他这诗的情感姿势便活了,产生了阵痛之感。这结句与那首《落花乱》的末尾,“我们行走人间/不敢哭/一哭/天空就会流泪”有着异曲同工之美。
再看《网红桥》和《袁公藤》,这两首分别都写了景,看似简单,却有着巧妙的布局。诗人釆用他的视角讲述,先后塑造出两个景观出来。
一个是日常生活的场景。“引水入田,挖湖架桥,桥上分分合合的人影”。一个则是细节的景观,有诗人内心活动的加持。其叶蓁蓁,春若云霞的“一架紫藤,就是三百年的风雨。”“身边的物件,一件件减少”,“深衙大院的抄书声没了,炊烟没了。”
当诗人自然地将一段久远的历史讲述出来,几百年的距离,仿佛在弹指间,没有限定。“深衙大院的抄书声没了,炊烟没了。”但是,“如果春天来了,鸟依然会来,那些观览之人,却是换了一批又一批。”
这些场景,纷纷都从字句中浮动出来,于是,杨家湾有了轮廓,是在连绵起伏的山峦上的一排排树木,是沂河浇灌秋收地里金黄的麦子、是田埂上飞过的野鸟和蒲公英,是书院中几百年不变的书架和门廊的紫藤花开等等。这些景物在我们眼前展开,宛如画卷铺开,向远处无限延伸,一直延伸向天空,向岁月的尽头。那里已经不再是一幅画卷,而是诗人藏在记忆中的人生岁月,是这世间最浪漫且富有思想性的史诗之作。
值得反复品味的是,这两首诗中有着历史与现在的相互辉映,充满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和赞美。这是诗人植根于家乡倔强的固守。读罢,那些无所归依漂泊的身心,仿佛也归依于家园,安守喜悦。这是诗性之力的作用。诗,并非无用之物。
先知总是说“我的诗,是属于传统的。”其实,以诗歌的传统体形式来写这一组诗,反而更符合他所表达的思想。除却诗歌语言本身带来的情感之美和意象之美以外,更加提出了现代人需要重新审视和思考传统回归的重要性。
山河如故,我们的时代却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在大时代奔腾的洪流中,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中,有时候甚至来不及适应。近些年,社会存在一种普遍性的从乡村到城市的大规模迁徙的现象,这也是时代从传统至现代化的一种跨越现象。同时身处于乡村与城市两个地带的人生活空间被不断地转移,精神文化和历史却并不代表着便转移了。长期处于迁徙、变动的人,内心难免产生焦虑和迷惘,很容易产生分裂感。“后来,完成漂泊/故乡的河流掩埋着我们的骨血”,这一语便击中了游子最脆弱柔软的部份,召唤回归的主题明确。
其实,诗人写杨家湾的风物变化,正是来自社会的一个缩影。以微末足可见宏大,诗人没有描摹历史变革的宏阔景观,反而从身边细微事物着墨。那紫藤架便伴着书香袭人而来,那沂河水和南湖水便就从杨家湾几百年的历史里,一路蜿蜒曲折流淌而来,最后全聚落在诗人的心底,写出一句句诗歌,每一个字里都淌着独属于他的姓氏和血缘的印迹——杨家湾。杨家湾,如是一个历经百年世事变迁饱受沧桑的老人,而今他老迈的骨节处,又新生出血液和丰满的骨肉。
我们读先知的诗,不要被他细腻唯美的语言所吸引,止步于其清新秀丽的外表。当然,这位诗人本身就有很多特质,比如善良、敏感、细腻、深沉。所以他的诗注定了是多色彩的。而且他的内心充满了激情,但他却不将激情全宣泄出来,他从不依赖于它,将其向内收着写。他要传递出更多的东西,他要传递的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反思,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人生观。
先知是浪漫的,安静的,温柔的,他从不依赖和渲染激情,而是如君子之爱含蓄而内敛,温润如水,他总是将千钧之力,泰山之势,稳稳地、轻轻地放下,却更直接深入地抵达读者的灵魂,同时照见人的精神层面和情绪认知。这就是诗人的品质,他不仅要对生命有着异于常人的感受力,有高级的审美力,还有对社会有使命感,对历史有传承责任感。他应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应是一个永远热爱着生活的人。
归来时,他永远都是多年前那个春天油菜花海里的明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