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自然资源部正式成立,全国涉及28个县,历时4年多的“多合一”试点计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标志着国土空间综合规划条件已基本成熟。2019年发布的关于建立和监督土地空间规划制度实施的若干意见和《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提出推进 “四梁八柱”的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并将村庄规划作为“五层三类”中的详细规划,要求优化土地空间布局,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明确生态、农业、农房等各类用地布局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村庄规划编制思路
1、以全域统筹为基础,以底线思维谋发展
统筹以县域为单位摸清家底,从村庄数量、规模、建成区面积到村庄人口、地理条件和发展现状入手,推进县—镇—村联动的基础条件调研。做好基于空间基础的差异化分类引导,分为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四类村庄,通过统筹分配用地指标等资源要素实现县域统筹,协调好县、镇、村三级国土空间布局以实现联动。
2、以空间数据为支撑,确保规划顺利开展
以“三调”数据作为基础空间数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复合现状与发展需求,整合村庄布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建设规划等类型的规划,充分整合政府相关部门的数据,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实现多专业有机融合。
3、以农民为主体,提升乡村活力
村庄的主体是农民,规划编制中坚持 “听民声、汇民智、重民意”的工作理念,编制过程以解决村民的现实矛盾为抓手,以直观生动的方式与村民探讨村庄发展的实际问题,站在农民的角度做规划谋发展,村民充分参与决策,在尊重自然和生态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村庄的产业、风貌、乡土文化特色,提升村庄长远发展活力。
二、村庄规划编制流程
国土空间规划基于自然环境条件和空间地理数据,村庄规划编制需要七步程序:基础条件评价、“规范化”基础调研与分析、村庄发展定位、规划方案编制、村民意见征询、规划论证审查、规划上报。
1、基础条件评价
以“三调”数据为基础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摸清资源利用与环境质量底线,划定村域范围“三区三线”,成立村庄规划领导组,协调政府、规划人员和村民代表联动的基层规划团队,组织召开规划动员会,村庄规划师向非专业人士讲解规划思路及方法为规划开展提供前提条件。
2“规范化”基础调研与分析
(1)资料收集
依据三调数据精准导出调研底图,制定标准化村庄基础资料调查表和资料收集清单(两图、两表、三清单),两图即要素图和带村域界线的卫星图;两表即会议签到表和意见反馈表;清单即县、镇/乡、村资料收集清单。向县乡镇相关部门及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收集材料,充分掌握村域范围内村庄历史沿革、自然资源状况、地质灾害、基础设施、人口、经济和产业等等基础资料。
(2)现场调研
通过大数据模块化制定调研程序,开展驻村调研、通过无人机、微信表单、视频和逐户走访等现代科技与实地踏勘相结合,详细了解村庄发展历史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结合直播平台向村民宣传相关政策引导村民积极献言献策表达诉求,获取村民支持。
(3)村庄发展现状分析
分析村庄规模和基础条件总结村庄区位和村民需求,分析村庄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厘清基础设施短板,住房需求和产业导向总结问题并为规划通过基础依据。
3、村庄发展策略制定
主要包括发展定位、村域空间布局、产业引导、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生态保护等方面着手,根据村庄实际发展定位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策略,打造“一村一品”杜绝“千村一面”。
4、村庄规划方案编制
规划编制小组,充分运用多学科专业知识,大数据平台等多种编制手段,调动多种社会力量,结合村庄规划的重点要点编制文案。
5、意见征询
依托驻村规划师、村级党委、镇级干部为主要力量组成的规划团队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注重村民的主体地位,项目编制全过程听取村民意愿,根据规划阶段公示规划阶段性成果,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规划进展,接受村民监督,获取村民支持。规划文本形成后,组织村民召开“村级评审会”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参与集体决策。规划报送审批前,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审议,并在村庄内公示,确保规划符合村民意愿,且愿意主动实施规划。
6、规划论证公示
由主管部门组织大学教授、行业专家、村民代表组成评审小组,规划评审小组对规划成果进行审查,通过大数据平台对各类控制性进行复核,对规划成果提出纠正、修改或补充的具体意见。
7、规划备案
规划成果通过评审后,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完善,按规定程序报相关部门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