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教育改革需要继续推进,但仅靠教育 自身的力量则难以真正改变目前的状况与困境。由于教育 所具有的软弱性与工具性特征,若要纠正教育改革的路径 与方向的错误,亦必须从内外两方面共同进行,即从外部 纠正教育改革的偏向,同时从内部坚守教育的立场。唯有 如此,才能找到“重塑教育灵魂”的突破口。
一是应该重 新思考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的价值。这需要从人文社会科学 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反思与论证,以为推进教育改革的决策 者提供理论支撑。具体地说,就是重新认识人在整个自然 秩序中的位置、人的理性作用、人的生命价值及意义等。 从而改变仅把人看作工具,而非目标的社会发展取向。而 只有端正了对人的态度,才能端正对教育的立场。
二是在社会的整体改革中,应该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 与意义。在教育、社会与人的三者关系中,教育对人的作 用是其本体功能,对社会的作用则应是衍生功能。换言 之,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来服务社会的。因此,社会对教育 的要求,应首先定位于对人的培养,而其终极目标也应该 是促进人的生命的健全与健康的发展。因此社会不应过分 强制干涉教育,更不应盲目地把教育的衍生功能看作是教 育的本质。教育只有回归教育的立场,才有可能真正地促 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就我国当前对教育的定位来看,其 方向性错误就在于颠倒了二者的主次关系。因此若要予以 纠正,就应首先确认教育作为培养人,也即培养现代合格 公民的基本底线与使命。而所谓合格公民则首先应明确是 一个明辨是非的、善良的、有担当的和有使命感的人。这 一理念甚至应该写进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重新确立对 教育的基本定位。
三是教育应严守教育的立场,以防教育的进一步蜕变 和异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尤其应该承担起社会的 责任,学会用“教育”的立场和视角去审视和评价教育的 政策与现状,同时坚持按教育的规律办事,而非依附其他 的规则。教育理论研究者应加强对教育本质与规律的探 讨,应从生命关怀和人性引导的终极目标出发,去牢固确 立教育学研究的基本立场。同时,也应加强对实践的研究 和指导,以防止教育内部的功利化倾向。而教育政策的制 定者则应全面把握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关系,尊重并 遵循教育的内部规律,应尽量维护教育不受或少受政治或 经济的无端干涉,并保护教育的所谓“中立性”立场。一 线的实践工作者,如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则更应回归教育 活动的本身去衡量教育的质量、评价学生的发展,即把人 格的完善、德性的引导作为实施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而 非一味地强调分数、升学率或就业率等外在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