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333年,一个叫刘伯温的小伙子赴元朝京城大都参加科考时,一举高中。
欣喜之余,他挺直身板,整理了下衣衫,问身边一位年纪较长些的中年考生:“兄台考得如何,可曾高中?”
中年考生一脸欢喜地回答:“中了,中了。”
这位中年考生就是:施耐庵。
这一年,施耐庵36岁,刘伯温23岁。
后来的日子里,元朝暴政,起义频发。施、刘二人各自选择了辅佐对象,刘伯温选的是癞头和尚朱元璋,施耐庵则选择了私盐贩子张士诚。
这以后,施、刘二人也因为不同的选择,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02
施耐庵其人,是个百年难遇的奇才。
他才华横溢,博古通今,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他无不囊括,无不精通。
可以说,施耐庵的多才多艺,活脱脱像极了《射雕英雄传》里的东邪黄药师。
他一身武艺,豪气干云,天生一副侠客心肠,好打抱不平。因此上也在路见不平时,帮助过好些受欺负的人。
有一次,施耐庵在茶山游玩时,恰遇恶霸强夺农夫茶园,便赶忙上前阻止。恶霸见状,只好开溜。事后,恶霸雇了群打手企图报复施耐庵,却不曾想被施耐庵一顿胖揍,打得屁滚尿流。
又有一次,施耐庵在元宵节上街观花灯时,巧遇一恶少当街侮辱一名妇女。施耐庵怒火顿起,上前抓起恶少像摔死狗一般摔在地上。恶少吓得连连磕头求饶,施耐庵这才饶了他。谁知第二天,那恶少竟纠集了七八个无赖前来报复。施耐庵不慌不忙地找来一根粗绳,让无赖们拴住他双腿用力拉。无赖们用尽了全身力气,也没能拉动施耐庵一步。接着,施耐庵取出铁棒,一记"乌龙摆尾",将身旁一棵大杨树一击打断。无赖们见了,方知遇上了高手,个个叩头认输。
后来,施耐庵写《水浒传》时,将这段经历融入到了鲁智深在东京菜园子降伏众泼皮的情节中。
无独有偶,“武松打虎”的故事,也是施耐庵从现实生活中演化而来。
施耐庵有次散步时,路过村后的后阳岗,见有条黄狗睡在松树下,一名叫武阿二的庄丁拿棍上前打跑了黄狗。施耐庵灵感突发,就地取材,将后阳岗改作景阳岗,将黄狗变成吊睛白额大虫(老虎),而庄丁武阿二,则摇身一变成了打虎英雄武松武二郎。
虽然施耐庵这次玩得略带戏谑,却也意外造就了一个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
03
1357年,施耐庵选择的辅佐对象张士诚,在军事上受到竞争对手朱元璋的挫败后,决定暂降元朝。
六年后(1363),眼看元朝统治江河日下,风雨飘摇。在元朝装了六年孙子的张士诚,再次反叛元朝,自立为吴王。
就在张士诚决定自立吴王时,他麾下的谋士们都苦口婆心地跑来劝他暂缓称王。无奈这个爱慕虚荣的私盐贩子,就是死活听不进去谋士们的忠告。
大为失望的谋士们,遂相继选择了离开。这些选择离开的谋士中,就包括施耐庵。
同年,施耐庵的又一位谋士同事也因为对老板张士诚心灰意冷的缘故,于当年九月选择与张士诚划清界限。
这个谋士的名字叫做:罗贯中。
这一年,罗贯中33岁。
约出生于1330年的罗贯中,比约出生于1296年的施耐庵小了34岁。但年龄的差距并没能影响施、罗二人的交情。
后来,罗贯中与施耐庵一道搜集整理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写成了《水浒传》。
就在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期间,施耐庵病逝于江苏淮安,终年74岁。
04
施耐庵病逝的那一年,是公元1370年。
这时元朝以亡,曾经寄托施耐庵“经世济民”理想的张士诚,也已在三年前(1367)自缢身亡。而与之同为一世枭雄的陈友谅,早已于七年前(1363)兵败身死。
将陈、张二人双双推向死亡深渊的,便是当年被刘伯温选为辅佐对象的癞头和尚朱元璋。
这时的朱元璋早已坐拥天下,建元开国,成了大明王朝的太祖皇帝。
只是朱元璋坐拥的这个天下,注定是无法实现罗贯中“有志图王”的理想。
介于自己曾帮助张士诚打退过朱元璋下属康茂才军团的缘故,也介于自己曾是张士诚谋士的身份,罗贯中不得不忍痛放弃仕途,切断与朱明皇家接触的途径。
大概在放弃做明朝的官、放弃自己“有志图王”的理想时,罗贯中脑海中也曾浮现过自己26岁时的模样。
那时的他,意气风发,年少有为,怀揣“有志图王”的理想,果断加入张士诚队伍。只是没想到这竟然成了阻碍他日后奔仕途,实现理想的导火索。
“既然做不成官,那就干脆安安分分地写小说吧,也算不辜负我这一身所学。”
罗贯中心想。
断绝了仕途做官的念想后,罗贯中更加专注的全身心投入到文学创作当中,他也因此被后人封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荣誉称号:章回体小说鼻祖。
经他之手创作的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
小说:《三国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以及他与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
05
关于罗贯中、施耐庵和《水浒传》的关系,历来一直存在争议。
有人主张《水浒传》是由施耐庵原创,罗贯中编辑加工、增补整理而成。
也有人主张《水浒传》是由罗贯中一人所著,跟施耐庵没一毛钱关系。
主张《水浒传》由罗贯中一人所著的说法,在明朝中叶就已经存在。
当时有个叫田汝成的官员,在他所写的一本名叫《西湖游览志余》的书里咒骂道:“罗贯中编撰《水浒》,其子孙三代皆哑,正是天道还好之报。”
更有人主张《水浒传》就是罗贯中化名为施耐庵所著。
2006年8月,在山东举行的“罗贯中与《三国》、《水浒》国际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500位专家普遍认为,《水浒传》在明初是禁书,不可能实名出版。罗贯中本身就是山东东平人,而施耐庵在历史资料中却查不到踪迹。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很有可能托名出版。在明代早期版本中就有罗贯中单独署名,后期又发现施耐庵和罗贯中的联合署名。
“施耐庵”倒着写就是“俺乃是”,用山东口音说施耐庵,发音也是“实乃俺”,而根据当时许多作家撰书署名的习惯,“施耐庵-罗贯中”的潜台词很可能就是“俺乃是罗贯中”。
在结合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写作特点后,部分专家们认为这两本巨著是罗贯中运用了不同的作品采集方式撰写而成的。
总之罗贯中,施耐庵和《水浒传》之间的关系,是“剪不断,理还乱”。
罗贯中名也受了,骂也挨了,关系就更加不可能撇清了。
约公元1381年,即明太祖洪武十三年,60多岁的罗贯中带着平生所著的小说,包括施耐庵的《水浒传》,来到了当时文学刊物的出版中心地福建建阳,想着将所有小说都刻印出版后发行。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罗贯中此行并未能如愿,他的计划落空了。
像《水浒传》这种传说被朱元璋看后称为“倡乱之书”的小说,在当时社会,又有哪个出版商敢冒着杀头的风险刻印发行?
06
约公元1400年,罗贯中因病逝世,终年70岁。
遗憾的是直至罗贯中死去的这一年,他都未能实现刻印发行《水浒传》的愿望。直到嘉靖年间,罗贯中后人才将《水浒传》稿件进呈给了朝廷派去攻打倭寇的宗臣后,才得付诸刻印。
据说《水浒传》成书后,很快在民间传抄开来。
清王朝的奠基者努尔哈赤,就非常喜欢读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和经罗之手加工整理而成的《水浒传》。
约公元1500年,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一个名叫吴锐的商人生了一个儿子。
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的吴锐,替儿子取名为:吴承恩。
吴承恩,字汝忠。
这是继施耐庵、罗贯中之后,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又一个享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名字。
吴锐为儿子取名承恩,表字汝忠的意思,是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好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遗憾的是吴承恩并没能遂了父亲心愿,成为一名青史留名的忠臣,却反成了一位青史留名的文学家。
不知九泉之下的吴锐得知这个消息后,当作何感想?
而吴承恩之所以能成为一位青史留名的文学家,享有今日妇孺皆知的盛名,这个中原委得隆重感谢另一位同样大名鼎鼎,青史留名的文学家。
这位文学家的名字叫作:鲁迅。
1921年,胡适在《西游记序》里说:“《西游记》是明朝中叶以后一位无名的小说家做的”。
之后,鲁迅先生力主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的说法,胡适在得到鲁迅先生抄送给他的关于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的材料后,便在《〈西游记〉考证》中持出了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的主张。
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07
一切都得从吴承恩写《西游记》说起。
1558年,当吴承恩受了诬告,愤然辞职,拂袖而归时,这个倔脾气的清高老头准会想起八年前自己补了岁贡生,到北京等待朝廷分配官职的那一天。
明清时,每年或二三年从各府、州、县学中选送生员升入国子监就读,成为岁贡。如此录用的读书人便是“岁贡生”,跟现在的“保送生”基本上一个意思。
“有幸”享受过此待遇的文学家除了明代的吴承恩,还有清代的蒲松龄,就是写过《聊斋志异》的那位。
遗憾的是,被补了岁贡生的吴承恩并没有就此踏入仕途,因为朝廷公布的岁贡生官员分配名单中,没有他的名字,这就意味着他没被选上。
“唉,看来我吴某此生与这官场无缘了!”
宦途困顿的吴承恩大概也曾有过这样的感慨。
此时想起,当年的那一幕似乎更显真实了。
“早知今日落得个遭人诬陷,愤然辞官的结局,索性当年还不如不做新野县令,不做长兴县丞,不踏入这黑暗官场的好。难道我吴某不做官,还能饿死了不成?”
倔脾气的吴承恩越想越气,脚下不由得加快步伐,三步并作两步踏出了这满是黑暗邪恶的长兴县衙。
这一年,吴承恩58岁。
不愿同流合污,卷入官场黑暗的吴承恩,在辞官离任回归故里后,当即正式开始了《西游记》的创作。
早在吴承恩50岁左右时,他就已经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断了多年,便一直落下没写。
对于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做诗文下笔立成,自小又喜读稗官野史、志怪小说,成年后历经宦途困顿,晚年又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有了更深认识的吴承恩,此时创作充满讽刺折射现实韵味的《西游记》,自然是心灵手敏,驾轻就熟。
只是此时创作文学小说,却已经比施耐庵、罗贯中生活得那个年月多了许多压力困难。
08
吴承恩所生活得那个腐朽不堪的年代,文人写小说无疑是作死的节奏。
依照当时的社会观念,一个饱读圣贤书的文人,其正当工作是写诗著文,而写小说充其量只是一种业余爱好。
在当时,文人写小说那可是最见不得光的事,比嫖娼养妓还可耻。
更有甚者,认为当时写小说的人是在作孽,是要遭报应的。
明朝初年有个叫李昌祺的文人,很有学问,还做了不小的官。可是后来因为写了本短篇小说集《剪灯余话》,遭到同时代人的嘲笑,死后竟然被取消进入家乡贤人祠堂的资格,成了告诫读书人不要写小说的反面教材。
而罗贯中也因为写小说,被与吴承恩同时代的官僚田汝成发文骂了个狗血淋头。
因此上,吴承恩想要继续创作《西游记》,且又不想受到社会现状的影响,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化名创作。
彼时的化名跟现在的笔名差不多,可待遇比现在的作者差远了。
因为那时化名创作的结果,有可能就会导致作者的真实姓名丧失为后世人所知的机会。
典型的就是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同列为“四大奇书”的《金瓶梅》作者,我们已无法再获知他的真实姓名,只知道他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笔名叫:兰陵笑笑生。
吴承恩也冒着这种风险为自己取了一个很炫酷的笔名:华阳洞天主人。
而《西游记》在成书印发一直到民国时期,几乎所有人都不知道书作者便是吴承恩,只知道《西游记》的几种刻本均署"华阳洞天主人校"几个字。
09
1583年,吴承恩逝世,终年83岁。
天不亡汤臣,在经历了340多年的岁月隐匿后,历史终于还了这个倔脾气的清高老头一个应有的公道。
在鲁迅先生的力证下,他的名字被正大光明地刊印在了《西游记》封面上。
而同时代的《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可就远没有吴承恩这么幸运了。
大约在吴承恩逝世132年后,时任大清江宁织造曹颙,于北京述职期间病逝。
同年四月二十六日,曹颙之妻诞下一子。
遗腹子名叫曹霑,字梦阮,号雪芹。
其时,正值大清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年。
距离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三人所生活过的那个“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大明王朝亡国,已有71年之久。
10
不同于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三人的是,曹雪芹早年赖天恩祖德,曾于少年时享受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公子哥生活 ,日子过得心满意足。
少年时的曹雪芹,淘气异常,像极了《红楼梦》里的贾宝玉。
生活于昌明隆盛之邦(康雍盛世)、花柳繁华地(南京)、诗礼簪缨之族(江宁织造府)、温柔富贵乡(西园)里的曹雪芹,跟宝玉一般,自小就厌恶八股文,不喜读四书五经,反感科举考试、仕途经济。
整日里只和姊妹丫鬟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
只在园中游卧,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竟也得十分闲消日月。
叔父曹頫虽有心严加管教,但因祖母李氏溺爱,每每护着小曹雪芹 ,也只得作罢。
对于这段梦一般的日子,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卷第一回《作者自云》中,亲切地呼作:“梦幻“ 。
而曹雪芹的“梦幻”日子,终止于雍正五年(1727)。
叔父曹頫,曹家最后一位江宁织造,因“骚扰驿站、织造亏空、转移财产”等罪名,被朝廷革职入狱。
次年正月元宵节前,曹府被抄家,全家上下114口人勒令迁回北京。
这114口人中,就包括:曹雪芹。
这一年,曹雪芹13岁。
11
因为家道中落的缘故,曹雪芹自小就看透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虽不敢说历尽甘苦,然于世道人情,略略的领悟了好些。
刚迁回北京时,曹家在崇文门外蒜市口尚有老宅房屋十七间半,家仆三对,聊以度日 。虽说比不得织造府时期的富丽堂皇,锦衣玉食,但日子也相对过得安稳。
然而好景不长,为了偿还曹頫在“骚扰驿站案”所欠下的银两,以及填补家用,曹家不得已将地亩暂卖了数千金,拿来应急。
糟心的是,家里的黑心奴才也趁此机会捣鬼日弄主人,将曹家东庄的租税钱趁着机会指名挪用了些。这之后,曹家的亏缺一日重似一日,终究免不了要靠典房卖地来换钱用。
更糟心的是,就在曹家日子过得举步艰难之时,又有贼寇趁机入室盗窃,以至搞得连日常使用的钱都没有了。万般无奈之下,曹家只得拿出房地文书出去抵押。
一来二去的,昔日“白玉为床金做马”的豪门望族,历经康雍两朝的江宁织造府曹家,终究还是没能逃脱门户凋零,人口流散的命运。
数年来的瓦砾犹残,家境惨况,将少年曹雪芹越发弄得沉默寡言了。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乾隆元年(1736),朝廷下旨宽免了曹家的亏空罪,这才使得这个“苟延残喘”的家族稍得一丝喘息之机。
这一年,曹雪芹22岁了。
12
赖朝廷谕旨宽免的恩德,曹雪芹于乾隆初年在内务府谋到了一个差事,后来又进入宗学担任一个不起眼的小职位。
在宗学里工作的这段时间,有心复兴家族辉煌的曹雪芹,也曾主动拓展过自己的朋友圈,他的人际圈不乏王孙公子,如敦诚、敦敏、福彭等人。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曹雪芹得以领略北京王府文化。
那时候的曹雪芹,意气风发,不管是自身才华风度,还是放达不羁的性格和开阔的胸襟,都让敦诚、敦敏兄弟俩敬仰不已。
在北京的漫长冬夜里,他们围坐在一起听曹雪芹诙谐风趣、意气风生的“雄睨大谈“,大家经常被曹雪芹的“奇谈娓娓““高谈雄辩“所吸引、所折服。
对于这段深切又值得回味的日子,敦诚专门在《寄怀曹雪芹(沾)》一诗里有过记录: “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
也是在这期间,曹雪芹开始了《红楼梦》的初稿写作 。
13
1747年,大约又是因为罪臣后代身份及其它原因的问题,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
这一年,他33岁。
不同于之前的是,这一时期的曹雪芹已经没了职位,开始了住草庵,赏野花,过着觅诗、挥毫、唱和、卖画、买醉、狂歌、忆旧、著书的隐居生活,领略北京市井文化。
日子看似过得闲散自在,却比之前窘迫了许多,以致到了“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地步,大多数时间他都是靠卖字画和亲友救济为生。
一身饱学,却长恨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在那贫穷潦倒的境遇里,曹雪芹常觉牢骚抑郁,故不免纵酒狂歌,自寻派遣,其正邪两赋而来的真性情愈加鲜明。
个人奋斗遭遇艰难险阻后,朋友敦诚劝他知难而退,专心著书。
曹雪芹亦不负所望,在隐居西山的十多年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将旧作《风月宝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了巨著《红楼梦》 。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在历经了现实苦难的重重洗礼后,曹雪芹终究还是完成了历史交给他的使命,凭借《红楼梦》一书坐上了中国古典文学尊主的宝座。
1762年,曹雪芹逝世,终年48岁。
那是一个除夕夜,北京城万家灯火通明,所有人都在喜气洋洋的辞旧迎新。唯独贫病交加的曹雪芹,因为重病难愈,静待死神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