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怎么建流程后,但你的实际情况可能是这样的:有业务流程,但执行起来总是磕磕绊绊,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优化?
我以一个特别有代表性的案例,给你讲讲怎么对业务流程持续做优化?
我(汤君健)辅导过一家公司创意团队的负责人M总。他的团队每天需要从数百条社会热点中,选出4条作为创意,产出宣传文案,最终给市场部做宣传材料。
但因为每天都要做这个工作,又是创意型的工作,所有人都特别累。尤其是M总,每天苦不堪言,基本上十几个小时连轴转。
下属小T给他提意见:现在大家都超负荷运作,这样下去肯定不行,能不能加几个人?
M总听从了小T的建议,又多加了5个员工, 结果更不轻松了。人多了,产出却没有增加。M总没精力带他们,几个月之后都陆续走了。
你认为在这个过程中,M总哪里做错了呢?
我总结下来,M总至少犯了三个典型的错误:
- 第一,问题描述错了。M总想要提高团队效率,但效率只是表面现象,根本问题是业务优化目标没想清楚。
- 第二,找错了解决方案。还没找到病因就决定加人,结果人员流失更严重。
- 第三,行动的时候节奏踩错了。上来就加人,想一步到位,而不是逐步迭代,没给自己留出调整的余地。
那么,我是怎么帮M总解决问题的呢?—— 三个步骤,做一次流程优化。
1、第一步,先把问题描述清楚。
我请M总用“SMART法则”,把改进目标写在A4纸的正面,清晰地描述出来。
SMART法则,要求我们把目标说具体、可测量、可达成,达成之后,对于要管理的动作是有相关性的,并且加上完成的时间。
这一步的目的,是帮助管理者自己想清楚,到底要解决流程中的哪个问题。
M总最一开始,写的是“我希望提高团队工作效率”。
我用“SMART”标准来帮他调整:什么叫效率?怎么评价效率算是提高了?多久时间内提高?
第二版,他改成了“希望用三个月的时间,把目前自己带领团队每天产出4条创意文案的时间,从12小时减少到8小时”。你看,这么一改,是不是一下清晰多了。
所谓的效率低,就是产出同样的东西,花的时间多嘛。一下就把抽象的“效率”变成了具体的目标。
从12小时到8小时,而且用三个月的时间。目标合情合理不激进,既可达成,也有时间限制,还可以测量。
同时,我还请他做了一个补充,那就是写下“约束条件”。
这是在描述问题的时候,很多管理者会忽略的一个细节,结果很容易“按下葫芦浮起瓢”。
比如:效率提升了,结果成本增加了;或者是成本控制住了,结果违反法律法规了。
M总思考了一下说,“我的约束条件是,4条创意文案的用户转化率不能下降”。也就是说,时间缩短了,质量不能下降。
2、对问题进行结构化拆解
有了这个目标作为指引,就可以做第二步,对问题做结构化拆解。
关于什么是“结构化”,得到里有很多这方面的课程,我就不再展开了。要想把模糊的问题,拆解到本质,符合“MECE原则”(不重复不遗漏),我给你说三种常见的拆法:
(1)第一种是公式法。
我在“如何给下属分配任务”里就有提到:通过计算公式,找出目标达成的抓手。
比如,我的一位老领导,当年指导我们在年底,快速提升柜台的护肤品生意的时候,用的就是公式法。我们的业务公式是:柜台生意=临柜人数x成交率x客瓶价x连带率
有了公式,就可以根据公式寻找发力点。
比如这个公式里:“临柜人数”,就是多少人到你专柜,短期是改变不了;“成交率”,短期也改变不了;“客瓶价”,是指卖出去的护肤品,是贵的还是便宜的。一般来说,贵的肯定更难卖。
所以,想要短期冲业绩,当时团队就把突破口放在了“连带率”上。
顾客平时来了只买一份,如果你能让他买两份,就等于生意翻了一倍。我们当时集中所有资源,冲击美容产品的连带率,果然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去拆解目标明确、达成路径清晰的问题。
(2)第二种是要素法。
项目关键要素是人财物。那么,要提高项目质量,就从这三方面找方法。
再比如,快消品业务四大要素,就是4P:Place地点、Promotion促销、Product 产品和Price价格。管好4P,生意就差不离了。
这种要素法,特别适合拆解,有现成成功经验要素的问题。
(3)第三种是步骤法。
这种方法,适合像M总遇到的流程性问题。
我当时就请M总把每个步骤写出来,然后写出每个步骤所花费的时间和资源,最后再看哪些环节可以优化?
M总在A4纸上给我画了一个表格。
看到这个表,我马上就发现了三个问题:
- 第一,耗时间最长的,其实是第五个步骤,“创意变文案”。而同时,这个部分在难易程度上,是最简单的。那就完全可以授权给团队,培养他们独立出文案的能力。
- 第二,M总现在带着两群人在做事。一群人专门负责找热点,另一群人专门负责写文案。从创意变文案这一步,两组人光是交流想法就要花费2小时。两组人看似专业有分工,其实负责找热点的人,没有负责到文案落地环节,没有办法获得有效的用户反馈,反而减弱了他们对热点的敏感度。导致“热点搜集”,成为仅次于“创意变文案”的第二耗时步骤,要用3个小时。
- 第三,M总无处不在。所有的环节都有他,他成了团队进度的瓶颈。一旦他不在,某个流程就走不下去。比如,有一个环节,是他和市场部开会确定备选创意。这2小时,团队就基本在空转,得等他出来后,再进行接下来的工作。
针对这几个问题,我建议他拿出有针对性的改进行动计划。
- 第一,培养团队一条龙的工作能力,从“热点搜集”到“热点变创意、创意变文案”,从头跟到尾,这样既可以省掉两组之间交流想法的那2小时,也可以提高热点信息搜集的质量。
- 第二,在他和市场部确认创意的那两小时,团队别闲着,继续搜集信息,为明天的创意储备素材。这样,第二天的热点信息搜集,就不再需要4小时,只需要2小时就行了。
- 第三,培养团队创意变文案的能力,把M总抽身出来做带新人、建系统等等,其它增加土壤肥力的工作。
这样一算,纸面上的时间,就已经可以从12小时,降到8小时了。
3、最小可行性单元(MVP)
那么,咱们的任务是不是完成了?M总现在可以立刻大刀阔斧地去干了呢?
且慢,中层管理者要习惯于0和1之间,有0.1、0.5、0.8,不要急着一步到位。
所以第三步,在A4纸的最下方,写下最小可行性单元(MVP)几个字。
最小可行性单元MVP,是埃里克赖斯在《精益创业》这本书里提到的。他的本意是指:创业者不要急着一步到位,把产品设计到完美才推出来,而是可以先有一个MVP来跑通流程,接受市场反馈之后再迭代。
管理上的动作也应该如此,不要追求一步到位。因为你没有完整地跑过一次之后,很多问题不会暴露出来。所以,M总抽调了一个6人的小团队,作为这次变革的MVP,完成地跑了一遍从热点搜集到热点变创意,创意变文案的过程。其他下属暂时不改动。
一个月后,他高兴地告诉我,目前这个6人团队已经可以做到9个小时产生文案了。虽然离终极目标8小时还有一点差距,但是这一个月,几乎每周的工作时间都在缩短,也整理了非常多的细节,萃取了不少优秀员工的经验,方便其他队员未来少走弯路,所以这个方向是正确的。
说到这,我感慨一句。
一位华为的老师和我分享过一个观点,他说:“管理的本质,就是一个去艺术化的过程”。
艺术,靠的是作家的灵感,很难复制和推广,所以艺术品非常昂贵。但现代企业要的就是大规模复制。
所以,管理要借助的手段是流程和制度,是“工程化”。它要基于步骤、数字、事实。有了好的流程,你就可以把优秀员工的个体经验快速复制,变成整个团队的能力;有了好的流程,你就可以持续改善业绩结果。
这也是为什么,在98年华为转型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向IBM学产品开发流程。
我从一个M总的流程优化案例出发,给你讲了怎么用结构化思路,三步完成问题拆解。
- 第一步,用SMART法则把问题描述清楚。
- 第二步,对问题做结构化拆解。
- 第三步,不要急着一步到位,先做最小可行性单元,逐步迭代。
请你找一个管理中的问题,试着把它描述清楚。
<<<得到·汤君健·给中层的管理课30讲 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