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的母亲给孩子讲故事的方式让我深受启发,她回忆到“有时他会插话说,妈妈,即使那位可怜的小裁缝杀死了巨人,公主也不会同他结婚。听他这么一说,我就停下来,把灾难推迟到第二天晚上。 我的思想常常被他的想象所取代。第二天,我根据他的暗示安排命运,告诉他,你猜对了,结局正是如此。他非常激动,可以听见他的心在激烈地跳动。”
你看到这个故事,能学到什么呢?
有人会说,原来讲故事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我可以编故事,把想塑造给孩子的习惯和品质融入到故事中,让孩子勇敢善良,乐于助人等等。诚然,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仔细推敲一下,这仍是站在家长的角度,想去塑造孩子,教孩子变成我想你成为的样子。
这样有什么不对?教孩子变得懂事美好不正是家长所希望的?
我当然也希望孩子懂事美好。只是深想一步,遇到任何事情,我们如果能下意识地第一时间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多让孩子表达心声,多去感知他们的情感,才能真正地理解他们,聆听和感受孩子才是育儿的地基。我想歌德的母亲真正用心去感受孩子,真的非常尊重孩子,才会这么仔细去感受歌德的情绪,去按照他的思考改变故事人物的命运。
最近发生的两件事让我对此深有感触。
一件是蝴蝶死去的故事。这天刚下过雨,我带着女儿小雨在小区散步,她欢乐地穿着雨鞋“啪啪啪”地踩着水,突然,她被路边的一只蝴蝶吸引住了,那是一只美丽的黑黄相间的蝴蝶,有着美丽的斑纹,此刻立着翅膀趴在地上,安静得仿佛在休息似的。我用手在旁边扇了扇风,这只蝴蝶仍旧一动不动,已然死去。女儿有点伤心地说:“有人踩死了它”,我询问道:“踩过的蝴蝶会这么立着么?”女儿仔细观察了一下,回答道:“不会。”我提醒她地上都湿漉漉的。女儿恍然大悟:“肯定是下大雨,蝴蝶被雨滴砸伤,然后就死掉了。”随后,在池塘边看到莲花开放,我想给小雨编一个莲花精灵的故事,故事刚开头就被她打断“妈妈,我想这个精灵最后死去,就像刚刚那只死去的蝴蝶一样。”我点点头,编了一个战胜恶魔保护小草的莲花精灵的故事,当然,按照她的要求,最后的结局精灵牺牲了。我想下次,我应该鼓励她一起创造故事。
一件是周末爬白云山的约定。自从家里添了二宝,我和老公就很少带大女儿出去玩了,这次周末计划全家爬白云山,女儿欢呼着,非常期待去看山顶的鹦鹉。谁曾想计划赶不上变化,临出发时,我老公突然痛风第一次发作,整个右手不能动弹。于是,我只能和女儿商量爬山能不能改期。她发了脾气“说好了要去,不能改期,就是要去。”我忍住想责备她的冲动,最后我和家婆顺着大女儿的意愿,带着她和5个月的二宝去了白云山,留我老公独自在家。一路上,我脑子里都在想“是不是平时我太宠着孩子了?真不懂事,爸爸手都不能动了,只顾着自己玩,都不知道心疼父母,难怪古话说养儿不知报娘恩。”等平复了自己的心情,我决定和女儿谈谈。“宝贝,如果奶奶生病了,你还会来爬山,把奶奶孤零零留在家里么?”女儿想也没想地回答:“当然不会,我要在家陪奶奶。”我又问:“那为什么你要把爸爸一个人留在家里,不肯改期呢?”女儿说:“爸爸不可怜,他自己不好好吃饭。”我接着说:“爸爸也是很可怜的,虽然他生病是他自己乱吃垃圾食品造成的,但是现在他生病了,也需要别人照顾,就算他犯了错误,我们也应该原谅他,就像妈妈会原谅你一样。”女儿想了想,点点头:“那我们下次不留他一个人在家了。”我后来想想,原来我为了教育女儿要好好吃饭,就把爸爸生病的事情当做反面教材,造成了女儿产生“生病是爸爸应得的处罚”的感觉。另外,爸爸一直在家都是很有力量,处于照顾家人的角色,让女儿没有意识到,原来再强悍的人也有脆弱的时候,也需要被照顾。第二天,女儿又提出想外出玩的请求,我提醒她:“爸爸的手还没好呢。”这次她就乖乖地说:“那我到楼下玩吧。”
聆听孩子的心声,感受孩子是件不容易的事。首先,父母要克服先入为主、站在自己立场的本能。其次,孩子不一定愿意表达她内心真实的想法,或者她不知道如何表达出她的感受。因此,理解孩子需要父母怀着“空杯心态”去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