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我们学习了有关李世民的课程。了解了在隋末时期,李世民是如何统治国家的。
李世民的出身挺好的,在当时也混得不错。李家还是个强悍骁勇的贵族。当时他们面临着隋末的大乱,农民起义。而且不光是小部分的起义,已经变成了大面积的起义。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李世明和李渊去平复起义军。他们俩的命都差点没了。这就是杨广造成的后果。面对如此情景,李世民到底应该怎么办呢?他意识到如果这样下去只会让国家更糟糕。而且最终都会走向灭国。所以他们准备改变,不能再让杨广继续继位了,虽然杨广是世民的表兄弟,有血缘关系,那么当你的表兄弟做错时,你也不能再容忍下去了。不然最后自己连着杨广都会被农民给杀了。所以,他们决定要造反。
现在就是看要如何造反了,他们可以悄悄地招人,因为农民起义有很多人,所以他们可以悄无声息地招到很多人。在那年冬天,杨广带着军队刚好去了江南,反叛变得更加多了,有的主豪居然开始割地自雄起来。李渊看到有人反叛,以保卫太原的名义开始收兵。也就是说,他们表面上是辅佐杨广,实际上其实是在收兵,准备反叛。他们在五月开始起兵。那么太原这个地方到底可不可以长住呢?那个地方四面环山,很好反叛,别人基本上不太好进来。但是就在那一个封闭的小的地方,是没有未来的,是无法统一天下的,也非常的不方便。所以他们要迁到长安,因为长安的人民并不多。如果人民都集中到了中原,那反而更不好反判了。所以他们去了长安。并且成功地反叛。杨广最终被杀,李渊继承了王位。
虽然他们打下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但是李家不只是李世民一个人打下了江山,他的兄弟们也有很多功劳。那要不要裂土分封呢?分成三个大的地区,但是这样的话,他们达到统一不就白费了吗?到底应该如何传承呢?现在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传承给长子李建成,第二个选择就是传承给次子李世民。长子名顺言正。但是次子的功劳更多,的打仗也更厉害。但长子也不是没有功劳。而且如果没有传承给长子的话,可能就会大乱。所以最终他还是选择让长子继位。
现在让我来给你们讲一讲当时的一个故事吧。李世民有个好朋友,李建成也有个好朋友,有一次他们两个闹矛盾了。李世民的朋友被告,最后被杀了。他意识到,就算是他的朋友,也无法被他一个这样的身份拯救。只有皇帝才能掌管这些。李世民的仇恨涌上心头,开始有了夺权之意。有一次,李建成的军队反叛了,李世名帮忙平定下来了。李渊本来是承诺只要李世民能帮忙平定下来,就把皇位继承给他。但是李渊禁不住说词,有一些人在他耳旁说这说那,最后导致他收回承诺。经过这件事情,李世民走入了更加恐怖的地步,内心也变得更加黑暗。汤马上就要继承王位了,突然就失败了。所以他的情绪还是能够理解的。
有一次突厥犯边,李世民本来是可以立功的,可是李健成却让李元吉立功,李元吉是他的另一个兄弟。现在的李世民,兵权都被夺走了,难道要彻底失败了?那么李世民会放弃吗?拉拢人群?动武?这些都行不通,李世民最终因为仇恨蒙蔽心灵,选择阴谋伏杀,毕竟他失败了这么多次,还被欺负了那么多次,而且大部分不是因为他自己的缘故。在武德9年6月9日,他设下伏兵,李建成正在入朝时,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另一个人杀了李元吉。李元吉:我到底做错了啥?当时的李世民无奈,冷酷,果断。不过在那里设下伏兵也是开了一个恶例,因为皇权的更替从此变得更加的频繁了。
他成功地继承了皇位。但是他现在应该怎么办呢?应该学习吗?或者请教治国?让我们来看看李世民是怎么做的吧。他开始反思了隋炀帝的过失,还有一些建议。用隋炀帝来当作反例,开始注意百姓的生活,和大臣搞好关系。那么他到底是如何和大臣搞好关系的呢?这是很难的事情。他用了科举的方式。在当时,关陇集团比较放纵,所以在科举时需要平衡,那么现在要给关陇集团什么样的权利呢?如果皇帝要管理的话,那就太麻烦了,皇帝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呢。所以他可以直接换人。现在就看应该怎么分布这些人了。三省六部制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都可以有关陇集团的人,但是每个都要放的人少一点,这样可以保证不会造反,而且这也是最好的办法了。这和隋炀帝是有很大区别的,也算是在这方面做了一个改正。之前的隋炀帝可能没有思考过太多关于关陇集团的人。
了解完了他和臣的关系是如何搞好的,那么他是怎么搞好与民的关系的呢?那些起义军暴乱为害,应该怎么管理呢?要不要用高压政策呢?其实我们看一些问题应该看到它的本质。李世民就是这样的,他看到了官员平日剥欺太甚,之前隋炀帝也总是动用农力。这也是隋炀帝失败的原因之一。他总是乱用农民的血汗,一点都不关心农民心里的感受。农民为什么要反叛。而李世明就相反了,他很注重农民的感受了,因为他看到了隋炀帝的过错。百姓们只是想过好生活,他们只是想好好过日子。他们要是连吃的,住的都弄不好,那怎么可能不反叛呢?他想到了可能是平时有很多官员,他们总是欺压农民,农民的工作量太多了,而且收的税也太多了,粮食连自己的都不够吃。所以李世民弱化了国家的权力,抚民以静,也不收太多税,作为一个武将,他也不健很多工业了。而且他应该会以身作则,不会用太多的奢侈品,像杨广一样,这样农民也会对他产生好感。像之前,隋炀帝总是要农民们健什么大运河,并且打仗出征都要准备个好几年。现在的李世民肯定不会再犯这种错误了。当然,他在人民心中也开始变得很伟大,很完美了。像之前,隋炀帝总是要农民们健什么大运河,并且打仗出征都要准备个好几年。现在的李世民肯定不会再犯这种错误了。当然,他在人民心中也开始变得很伟大,很完美了。
那么李世民到底容不容易呢?不!他真的很不容易,他需要时时刻刻保持自律,保持谨慎,才能把这些都做得很好。但是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他都是皇帝了,怎么还要这么自律!皇帝不应该是每天躺着,享受着么?换做谁,谁都不太能做到。所以他选择让人监督自己,也就是他律。为了听到自己真实的做法到底是好还是坏。他扩大了谏官的权利,谏官是来记皇帝的一言一行的。因为管得很严列,所以隋炀帝需要时时刻刻的注意他说出去的每一句话,但是正因为这样,他们当时所在的朝代维持的特别好。隋末的动荡开始变得稳定下来。这也是和隋炀帝有着很大差别的。自律的话,没问题的。但他律…多多少少都会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时间的推移,李世民终于开始变得很愤怒。他压制不住自己心里的情绪,他做不到每天言行举止都非常的完美,他认为皇帝的样子也不是这样的。他心里有着一股力量。所以在晚年的时候,他出兵四方,由于兵实在是太多了,用的人民很多,又很累,所以就有人反叛了。而且他当时也非常奢侈。他之前努力了这么久,但是却因为晚年时的欲望,一下子打回了隋末时期。可惜,太可惜了。
后来突厥欺凌了农民,他到底应该怎么办呢?他应该选择征讨吗?如果征讨的话,国力就会更不稳定。所以他选择了独自带着兵去打突厥,没想到竟然大胜了,这里的他和隋炀帝的做法也是有很大区别的,他没有选择去拉拢很多人,准备很久,消费很多精力。而是选择精兵简战。大胜之后,他发现当时那些人有很多归顺突厥的,到底该怎么办呢?李世民既然对他们非常好,希望这样能改变他们,感化他们。李世民开始恩威并施,这样他就和外面的关系很好,很有爱。但是经过大唐的包容,胡人开始了内迁。
最后李世民去世了,可以说他为了大唐付出了很多的贡献,并且他的大部分政策也非常好,皇帝可以做得这么好已经很难了。可惜的是,后来李世民出兵,导致有些农民反叛了。不过按整体来说,他还是一个非常理性的皇帝,至少对比隋炀帝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