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几年前,单位组织业务知识竞赛,我因平常有事没事总爱拿本书看,给大家留下了爱学习的假象,被推荐参加。
活动组织方提供了很厚的一摞复习资料,我稍做浏览,觉得都不算难,随随便便背它几遍,应付竞赛应该没问题。于是没有重视起来。
顺利通过初赛和复赛后,参赛单位已由原来的三十多个,刷的只剩下六个。决赛被安排到某电视台穿插单位艺术类节目进行,为避免在直播时卡壳影响单位形像,参赛选手们都拿到了更贴近决赛内容的复习大纲,我除外。我代表的是我们上一级单位,不像代表本单位的选手,各项工作都衔接有序。
边上班边备战让我有些疲累,很多概念反复看了几次,当时觉得自己记住了,便不再看。到了电视台演播厅,坐在台上选手的位置,放眼台下黑压压的一片,我忽然有些后悔,看这阵仗,我应该把知识点背的更顺溜一些,但一切都来不及了。
前面的几项抢答比较简单,还能应付,接下来的提问越来越难,我的回答也愈发吃力,对着空中伸过来的镜头拿着话筒,很想多说一些,但不知道该说什么。那几乎是我最囧的一次,只盼望时间过的快一些,赶快结束这一切。
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束的时候,我头都抬不起来了,纷飞的思绪淹没在观众席的一片掌声中,很意外又意料之中地,我拿了倒数第一。
其实多个提问我都见过,但记的似是而非,答题时不是少答半句,就是混淆了概念,这是我作为“学霸”级人物败的最惨的一次。
我是九型性格中的一号,追求完美之心几近病态。事后虽然没有任何人的苛责,但我的刚愎自用,我的盲目自信,我们吊儿郎当让我无限惭愧,情绪低落了很久,也反思了很久。
我始终觉得那次竞赛不代表我的实力,可时光已无法逆转,我必须接受已经败北的事实。
从此以后,再遇比赛或考核,我都用心备战。一些常见的理论和概念,我连标点符号都不落地熟记,一些可能的提问,我暗自预演无数次,直到语言表达完全流畅方才罢休。如此用心之后,再无败绩。
大家不止一次惊叹于我对业务的精进和流畅,没有人知道我在背后是怎样的一番用心。
2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开展那年,我有幸被举荐到临时成立的督导组,在一位德高望重、博学多才的领导的率领下负责几个单位的督导工作。
将近一年的时间,这位领导的言传身教让我再次意识到与优秀者之间的差异。
那时我们经常要到被督导单位公开发言,一般都是我头天把领导的讲话稿按他提的要求打印好便下班离开了。
不知是否人格魅力使然,这位领导所到之处,讲话特别受欢迎,完全不像其他会议上听众全部低头玩手机。他刚上班时也是单位的“笔杆子”,果然是讲话有方啊,我时常这样想。
有一次会后,他顺道拜访一位旧友,便托我将他的公文包拿回办公室。回单位的路上,一个急转弯,副驾驶上领导公文包里的东西哗地一下全掉进车里。到单位停好车,我赶紧去整理,这才发现,领导的包里有被督导单位近期工作的很多数据:被投诉记录、信访记录、平安数据排名等。再看我给他打印的讲话稿,被标记的密密麻麻的,活像一个高中学生的考试卷。而实质上,他讲话每次都脱稿,我曾对他的记忆力佩服至致,这才明白,他是课下做足了功课,如此讲话才更易切中重点,才能更加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事后,我与领导谈及此事,领导说去其他单位讲话,除非级别或职权震慑,否则很易招致反感,如果再不了解该单位的具体情况,光讲些不痛不痒的话题,没人信服,还不如直接让大家低头玩手机呢。回想大哥每次讲话的火爆场面,我终于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我们的工作组屡次被上级提名表场,都是他的功劳啊。
优秀不优秀,就看自己是否用心。而不仅仅是假装很用心。
3
我读法硕时班里有位J同学,毕业不久便开办了容纳百余人的律师事务所,气势相当了得,所办案件标的额动辄千万。闲暇之余,他常邀同学们前去小坐。我自觉水平尚浅,一起拜访时最怕他们谈业务知识,他们一聊这个话题我就只有贡献耳朵的份儿,所以我经常借机翻看他的书。
我看书也有做标注的习惯,但看过他的书后我方知何为用心。很多业务书籍被翻的像高考用书那般旧态龙钟,几乎每一页都被圈圈点点,写上蚂蚁一般的旁注。
那天正巧J同学在讲他最近代理的一个案件,他利用跨学科的知识,奇攻破绽,一举赚的体满钵满。大家不无羡慕地开玩笑说,你怎么那么幸运,好事儿总让你摊上。
我翻看着这些书,每一本都有J同学用心付出的痕迹。所谓的幸运,其实全是他用心的结果。
毕业没几年,J同学不仅开办了自己的律所,考取了博士,参与了母校多个法学课题的研究,还被一所高校聘任为法学教授。这种火箭式的上进速度引发了不少热议,敬佩之余,很多人都对他快速提升的原因感到好奇,以前我也是,甚至觉得他背后是否有贵人提携。但自从去过他的办公室,我再无怀疑。都以为是幸运的降临,事实上是他值得拥有。
一个人的优秀里藏着他的用心。细思量,我们这些业绩平平的同学,与J同学之间,其实就不同程度地差了两个字:用心。
现代社会的很多人,面对比自己优秀的人,自动屏蔽别人的用心付出,第一反应便是怀疑,怀疑别人不是亲爹有能耐就是背后有干爹。从不会提醒自己分析他人成功的原因,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
虽然每个人志向不同,境遇各异,但看见别人的努力和优秀,请为他的用心点赞,而不是背后臆想式的非议。如此,方能渐渐与优秀比邻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