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深的恶意究竟是什么?
——东野圭吾《恶意》读后感
世界上最深的恶意是什么?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用他的作品给了一个东亚式的答案。
《恶意》是日本著名推理作家东野圭吾的一篇小说作品。虽然这篇小说不长,也不如东野圭吾1999年获得周刊文春推理小说榜年度第1名的《白夜行》有名气,篇幅也没有同样的恢宏,但《恶意》情节之曲折,主题之深远,我认为甚至是超过《白夜行》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恶意》的故事是这样展开的:
一个著名的作家突然被人谋杀了,警察调查后,将嫌疑对象指向了与此作家多年交好的发小,并惊异地发现,这名发小,也是一名写作爱好者,和作家相交多年,受其不少指导。
随着警察调查的深入,更多的细节开始呈现:在发小的居室里,发现了作家成名作很类似的一篇文稿,甚至还有作家前妻的照片和日常用品!
至此,流言蜚起,东亚的人们,是普遍有阴谋论情结的,日本人在这一点上与中国很相仿。
案件至此,很多人,包括出版界,作家的粉丝,甚至办案的警察都推测:是作家剽窃了发小的作品,并以此成名,而威胁发小的把柄就是:发小和作家的前妻有私情,被作家发现。
这是一个充满逻辑性的推理,也有很多细节支持警方的判断,在对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后,发小的日记、写作练习本等物证都支持这个逻辑,发小本人也供认不讳:他之所以谋杀作家的理由,就是这样,之所以现在动手,一是作家想移民出国,而他自己身患绝症,时日不多!
案件告破。动机、目的,现场的物证和嫌疑人的口供都丝丝合拍,如果小说就此结束,也不失为一篇精彩的侦破故事,但东野圭吾的老练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此时,却绽放出冬日夜空里烟花般的光芒。
负责侦破此案的警察虽然可以据此结案,但有些感觉,总让他不甘心放此结束。
利用私人假期,办案警察实地探访了作家和发小小时候生活、求学的地方,遍访了当年的一些老师同学,甚至还找到他俩当年小说习作中的一个重要当事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假的总归是假的,无法欺遍所有人,但最后揭露出来的事实真相,却让所有人心生恐惧:
作家的确是被他发小所杀,但理由既不是作家剽窃了发小的作品,作家的前妻和发小也没有任何私情,甚至,连发小自称的,他从小就被作家所欺凌所侮辱的少年经历都非事实。
事实是:作家在学生阶段就为了帮助发小不被校园恶霸欺凌而被打;成名之后,发小找上门来,他精心指导,介绍出版界的朋友给其认识,帮助他走上职业作家之路,完全是将此当知己对待。
至此,发小杀害作家的真相完全浮出水面,这水的温度却冷得可以冻彻人心:
因为年少时的被侮辱被欺凌,造成心理扭曲,成年之后的发小,对作家表面感激,内心却恶意丛生,他受到的关怀越多,内心的恶意越增长。在知道作家即将移民,自己患绝症不久于人世的当口,他苦心积历,不惜以自己的性命为饵,制造了一个杀人、毁妻名节、毁掉作家声誉,与事实完全相反的案件!
人世间,什么是最深的恶意?
以生命为代价,去伤害一个一直帮助自己、关心自己的人,这算不算?
仇恨是一把双刃剑,不管别人待我如何,微笑着面对世人,面对本心,你可能会活得更加舒坦、更加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