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天天写不同的东西?就像雕爷在叫嚷这和菜头这货怎么能够一天三更新,每一篇字数两三千,都要没有错别字,还能够抖机灵。
之前我也曾经想过这货是不是有枪手,但是雕爷说他没有,难道他一天到晚就在电脑面前码字看新闻,不对,这货时不时还发几篇帅得惊人的游记回来,想不明白就是想不明白。
有的人是善于挖掘,他们上班遇见了什么见闻都可以作为总结或者感悟;有的人是因为他们有渠道,他们总是知道各种各样的信息,汇总并且发表感概,再预测下就可以了,有的人是分析家,所有的新闻在他们眼中似乎都是浮云的东西,他们喜欢透过现象看本质,挥挥洒洒,一篇有理有据的东西就出来。
最近兴互联网思维,他们就说互联网的兴起发展未来趋势;最近说大数据,就抓住现在的大公司,用以往我们毫不在乎的数字来分析,这这这就是靠大数据起身的啦,你们看大数据就是如此如此的有用;最近兴互联网金融,他们就一把手抓起余额宝,理财通就在比较分析,马云如何翻云覆雨,马化腾如何精密布局;最近在聊自媒体,他们就组团起来告诉我们就是自媒体,他们告诉你,他们有独特的视野,他们有不一样的观点,他们就是一群与传统媒体不一样的人。
很多很多的信息就在手上飘来飘去,他们似乎抓紧潮流的方向。显然,这些人都是看过《浪潮之巅》的,受过训练的道中人,只要他们抓紧了时机,在浪潮来到的时候顺势而为,轻易就被打过来的浪送上顶尖。
这一切看似简单,但是做起来就是不一样。你要独特的视野,哪里来?你要独家的揭秘,哪里来?你要大数据,哪里来?
归根还是得自己有料,没有料你就什么都写不出来。
我相信信息的投入和产出不是成正比的,大致是按照80/20的原则,至少要投入80%的信息量,才能够产出20%的内容,不要跟我说谁谁不一样,谁谁谁就是天赋异禀,大家都是普通人,你接受大家都是普通人的事实你会死啊。
写东西的感概就是往往写了那么一点点就感觉到自己的知识严重的不够用。池建强在《MacTalk》中说:高晓松为做《晓说》这期节目做足了很多的功课,第一季做完,高晓松就感觉他的知识就差不多都抖出来了,于是在准备做第二季的时候就赶紧去恶补,翻书看,补史料。
是吧,连高手都是这样,知识不检验,不去用,好像以为自己胸中的墨水很多,其实一到写出来,自己啥都没有。
认识到这个事实是很残酷的,就好像你去餐馆叫上一盘水煮鱼,一上来的时候看到上面都是鱼片,很高兴啊,夹上几片之后就发现鱼头鱼尾,再翻一翻,下面都是莴笋青菜。
我现在就似乎看到自己的莴笋青菜,再翻翻见底了。
有朋友问问我,你这样写,你怎么做到的?我就告诉他,只要想写,你还是写得出的。然后,他就告诉你,我跟你不一样。我哪个去,你怎么就不一样了,他就巴拉巴拉地说属于他的各种各样的情况给我听。
好吧,你跟我不一样,大家都是不一样的,你的情况比较复杂,问题也比较多,要这样那样才能解决,嗯,我还建议你先不写吧。然后他又转个头来说,但是我又想写啊,怎么办?
死循环了,这事没法子解决,解铃还须系铃人,另请高明好了。
你这个不是没有料的问题,终于绕回料的问题了,如何补料?这个问题就不要问了,大师说过:人蠢就要多读书。
【千字文】cnfeat 出品
【微信号】:cnfeat
尽最大的诚意,但不知道会何时消失,如果可以,就不要「再试一次」。
【一期一会】
老白:知道你去拍电影,特意准备了一份大礼,只能帮到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