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是《拆掉思维里的墙》,那么,缘何会有“墙”?墙是什么时候建立起来的?它出现的意义何在?
按照本书,“墙”,是个人大脑思维的桎梏,是进步的阻碍,是应该警惕和打破的。
每个人都希望成为更好的人,每个人都对于自己怀有无限的希冀和梦想。
在成长的过程中,活着活着,就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因为我们无法停止做比较这件事,从中生出了数不尽的烦恼和算不清的茫然及扯不断的忧虑。最后,沿着他人的成长路径活成了他人的样子。
之前几天,那些“墙”形形色色,“安全感”、“兴趣”、“固有思维——自我加工”、“成功”、“职业规划”、“受害者心智”、“公平的真实面目”、“幸福——个人&父母&社会”……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
【等待不如行动】
等待的成本,犹豫的成本,拖沓的成本往往超过即时行动本身的成本,这在任何事上几乎都是一样的。
其实,行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回订立计划,你是当即就展开行动,还是拖拖拉拉最后不了了之?口中嚷着减肥的,到了年中,每日坚持跑了多少步?说要看书的,年末总结回想一下,积累几本了?我们都善于给自己立誓,大的小的,长的短的,近的远的,我们完成了多少?时间一秒追着一秒,不曾停留。
磨磨蹭蹭,犹犹豫豫都是前进的大敌,儿时背得那首古诗“明日歌”,可曾忆起,放在心上,珍视时间。
动起来,走一步也好。
【价格和价值】
多数人都在本可以拥有无限可能的生命中挤向了大多数人在跑的小道上。
买了多少大的小的贵重的便宜的东西,每一样都有牌子标示着价格几何。买东西时候,我这人也从不曾和老板讨价还价过,心里也羡慕那些擅长砍价者。这世间,上至国家,下到民众,万般都有“价”。也不曾分辨过“价格”和“价值”有什么不同?难道是近义词?首次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比较,是在初中政治课本里。那一刻,才有了分别。价格不只是那个数字,价值也不是玄乎的不确定。
古典老师,不同意教材里马克思对于价值的表述,当然,时代变迁,即使是马列主义…也有其自身时代所限,现在应该以论证的方式、更新的观念看待一切。
古典老师主张应以价值的角度判断东西而不是价格,并且心中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插话——羡慕实乃人之常情啊!
说实话,从小羡慕过妹妹的遥控汽车、羡慕妹妹考好了有奖励,羡慕弟弟零食真多啊,羡慕他人骑酷酷的赛车而不是女气的弯梁,羡慕同学脑子聪明学习不费力,羡慕人家这这那那……还真是多……长大了,心态变化了,人也变得复杂了,不单纯是孩子气的小玩意,终究,羡慕的更多了。
古典老师给出了对策:了解自己真实想法。
【口是心非法则】
如果你要遮盖自己的短处,不要强行掩饰,只需要用光芒万丈的长处将自己的短处标签撕下就行了。
顾名思义,心口不一,或言行不一。明明没钱,硬是为了面子打肿脸充胖子装作有钱。明明心里很不舍,硬要表现的自己很富裕大气不在乎。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少,结果被打脸徒惹笑话成了他人口中谈资。
对于此类人,敢于承认不足不愿不能不想,心理上有困难的吧?
古人言:君子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作者要表达的,就是正确认识自我,不用为自己不足的妄自菲薄,强撑那点虚无的面子,要能看到自己的长处。
【拜托指定的成功】
每个人想要成为的样子都不同,有人享受聚光灯的感觉,也有人喜欢给人鼓掌的自在。不管想做什么,都没有错,重要的是,你是否在成长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看清自己是谁,想要什么,不被世俗所裹挟,坚定地往自己想成为的人走去,才是生命真正的成功。
又回到成功这个话题了。
有人说过,“可以看清自己是世界上最难的”。不人云亦云随大流,坚定自己信念和道路的,多么?少么?
作者指出:世俗的成功注定是金字塔尖的一小撮人,凤毛菱角才是现实我们应该追寻的是自己内心真正想成为的那一个。
全书到此结束,下面是蔡叔拆书总结的可当信条摘录的。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