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条十年》读后

一年前读了本书,现在想起来,写个读后感,久不动笔,有些烂,但不渣就行。

东四二条,明朝属思诚坊,称二条胡同。清朝属正白旗,沿称。1949年后称东四二条。其名称来历,系因该胡同地处东四北大街东侧诸胡同中排列顺序为第二而得名。“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路二条,后恢复原名。据《宸垣识略》载:“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一等嘉勇公福第在东四牌楼北二条胡同。”《天咫偶闻》记;“松文清公筠第在二条胡同。”

本书记录了作者赵珩从1955年到1964年住在东四二条7号的生活,作者从六岁到十五岁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写家事,从曾祖一辈到祖父定居北京讲起,回忆家中老辈亲人、个人少年时光以及周围的生活场景(隆福寺、王府井、东安市场等)。下篇主要描写家中往来的亲友、学界师友(如宋云彬、贺次君等)与形形色色的客人(如张君秋、溥佐、奚啸伯等),展现了当时北京文化界部分中上层人物的生活侧面。

一、赵家家谱

住宅之蓬荜生辉,概因其主。本书作者家世简介:赵珩,1948年出生。父赵守俨,原中华书局副总编,主持二十四史点校。

赵珩高祖文颍,道光乙已恩科进士,以同知衔任山东阳谷知县,到任第五天,阳谷被捻军围困,赵文颍守城殉难。后其高祖母(祖父李步瀛,太子少保衔)以一己之力,抚养并亲自教育四个孩子,最后成就了“一门三进士,弟兄两总督”。包括曾祖父赵尔丰,清末署理四川总督兼驻藏大臣,曾伯祖东北总督赵尔巽,民国领修《清史稿》。

由其曾祖父、曾伯祖延续下来的人脉基本涵盖了诸多中国近现代史的人物,如袁世凯、徐世昌、张作霖、卢永祥、朱启今、雍剑秋、李少春、张君秋、启功、王世襄、奚啸伯、杨善荃、陈梦家、贺次君,甚至赵珩一家搬到西郊翠微路时还遇到过关露……读此书时,给人的感觉,一不小心就就荡漾出一波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微澜。让人叹,让人酸。

这十年,其家所居住的是西跨院儿,隔壁即两进的正院,房主是李培基(1942 河南省闹饥荒时任省主席)。看到作者介绍此处的时候,本能的就想到了电影《温故1942》的镜头画面。

二、还原5060年代北京的风物人事

读此书,也是在逐渐的勾勒建国之后的北京内城地理的过程,此书看完后,陆续找来作者先后出版的《彀(音gou)外谭屑》《百年旧痕》《故人故事》《老饕漫笔》《老饕续笔》《逝者如斯:六十年知见学人侧记》等书。

东四二条,明朝属思诚坊,称二条胡同。清朝属正白旗,沿称。1949年后称东四二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路二条,后恢复原名。或许是祖上的荫德,赵家在建国后的历次运动乃至文革,都未遭受多大的冲击。相反,在1958到1960年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读小学的作者每天零花钱人民币两元起步,仍能够每天放学就近逛隆福市、新东安,买小人书、隔三差五下馆子,甚至能够看全本儿的京剧!受其父影响,作者也致力于史籍整理与研究,同时对古玩、京剧、明清家具都有深入的研究。

作者擅长从身边人写起,从细从微,小处见大,客观的反映出当时的风物人情世故,那个时候的北京行政区划比现在多,仅东城就分为东四区、东单区、前门区;八宝山建成之前,现在的厂桥北面有专门的一个停厝的寺庙,供高级党和国家领导人停棺用;40年代的时候,王府井就已经有了保龄球馆;为庆祝建国十周年,专门从上海把中国照相、四联美发、义利食品面包店、普兰德洗染店等等迁往王府井。读到这些,自己感觉如捡到宝贝一般,嗯,又知道了一些以前书上没有看到的事情。


作者赵珩说,老北京的精神内核安静,这不完全是声音意义上的安静,也是城市节奏、生活步调上的安静。他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观察出发说:“经常看到文学作品中写,从大门传来街上的叫卖声,这样的描写欠缺生活感。在旧时北京,深宅大院里是听不到外界声音的,声音多是由后门或后墙传入,要生活在背后的院落才能听到沿街叫卖声。”


                      正义路2号

史书需要验证,有时候,这种民间回忆类的往事记述也能够起到补充或印证史料的作用。书中提及一个常去作者家中蹭饭喜欢吹牛的旗人,北平中国大学(还有这个大学?哈)肄业,40年代曾在日伪时期做过市公安局警务科文书,对作者说日本人曾经要把御河桥改名“明治路”,在他的坚持下,迂回改成了“正义路”。这牛可是吹大了。但近期看《午夜北平》一书,并查其他史料,现在的北京正义路,确实在日伪时期叫明治路。

三、中国近代以来百年的历史是一段很难简单定义和概括的时空,而每一个经历过的人也都很难把握自己的命运。

赵珩认为自己可以做到百分之八十到九十不用查资料,都在其记忆中。五六十年前的事情,能够历历在目,完全是形象思维。也正以为如此,在读书中的童年时代时,真的可以看到一张张充满烟火气的年代照片,一帧帧北京胡同里的生动光影。

书中最有意思的还是人来人往,比如生活讲究、注重仪表的,精神矍铄、粗通文墨的,被老祖母夸赞“说话有水平”的戴镜元;小心翼翼、轻声细语的贺次君;有点儿“假正经”最后却成了岳母的邹德璋;以及思想老派、坚持不爆粗口的老夏和做菜糊弄的酒腻子福建祥……


作者曾对王世襄先生有过总结,也多少能够用在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谓民国精英受益后代的身上:这一辈人的青少年时代,正处于新旧文化交替的特殊时期,由于他们的家庭背景为之提供了较为优裕的环境,受到了很好的文化熏陶。但并非所有这类世家子弟都有他们这样的经历以致后来的成就,其中沉沦者大有人在,甚至居大多数。

这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这类出身的子弟大多仰仗较为优越的生活环境,养成了纨绔子弟的诸多恶习,不肯认真读书。或是某些世家思想陈腐,抵触新学,致使子弟不能接受新的文化和思想。再加上中国社会变迁更迭迅速,宦海波澜,所谓世家,在二三十年代中急骤衰落。二是社会变革造成文化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

历史上很多往事都会有不同的版本,由于记忆的不同和特殊的背景,莫衷一是。而其中的人和事,无论他们是否有过传奇人生,在彼时是顺应潮流还是被时代抛弃,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他们的风貌、神态都在本书中一一鲜活起来,作者写活了那个时代,也写活了那些人。

戏曲理论家翁偶虹曾对作者有过点评,不仅全面,而且入木三分:“也是读书种子,也是江湖伶伦;也曾粉墨涂面,也曾朱墨为文。甘作花虱于菊圃,不厌蠹鱼于书林。书破万卷,只青一衿;路行万里,未薄层云。宁俯首于花鸟,不折腰于缙绅。步汉卿而无珠帘之影,仪笠翁而无玉堂之心。看破实未破,作几番闲中忙叟;未归反有归,为一代今之古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839评论 6 48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543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3,116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71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384评论 5 37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111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416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53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58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007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117评论 1 33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56评论 4 32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32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315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39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78评论 2 35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77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