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际关系,如果这个宇宙中没有他人只有自己,那么一切烦恼也都将消失。而我们之所以烦恼,就是因为不断地和别人比较的结果,例如自卑感。
001 什么是自卑感?
第一个使用“自卑感”这个词的人是阿德勒。在德语中“自卑感”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也就是说,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例如:我的体重一直在100斤左右浮动,我曾为此自卑。但换个角度想,若是这个体重放在唐朝那也许还不够胖、不够美,我不仅不会减肥,还得想着怎么增肥。
所以问题在于我如何看待这种体重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我对自己体重的感觉是建立在与他人的比较(也就是人际关系)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上的“自卑感”。困扰我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我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把自己的体重看成是优点还是缺点,这全凭我自己主观决定。
002 区分“自卑感”与“自卑情结”
阿德勒表示自卑感人人都有,并且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但要注意区别“自卑感”与“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是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跟自卑感没有关系。(就像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原本也是指一种对同性父母亲的反常对抗心理。)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这已经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它是一种自卑情结。例如:因为我妈妈胖,我遗传我妈妈,所以我没法瘦下来。
“自卑感”是关于自我价值判断,它可以成为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例如,虽然我对我的体重感到自卑感,但正因为这种自卑,表明我对自己的身材是有要求的,所以我要比别人更加倍地去训练,以达到对自我的要求。
003 自大是自卑感的另一种表现
虽然苦于强烈的自卑感,但却没有勇气通过努力或成长之类的健全手段去进行改变。即便如此,又没法忍受“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之类的自卑情结,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由此衍生出另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优越情结”。
虚报履历或者过度追逐名牌服饰等也属于一种权势张扬、具有优越情结的特点。这些情况都属于“我”原本并不优秀或者并不特别,而通过把“我”和权势相结合,似乎显得“我”很优秀。这也就是“虚假优越感”。
如果真正地拥有自信,就不会自大。正因为有强烈的自卑感才会骄傲自大,那其实是想要故意炫耀自己很优秀。担心如果不那么做的话,就会得不到周围的认可。这完全是一种优越情结。借助权势的力量来抬高自己的人终究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之中。
004 “夸耀不幸”也是另一种自卑
“夸耀不幸”通过把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就是说那些津津乐道甚至是夸耀自己成长史中各种不幸的人,很多人会用这种态度来使自己变成“特别的存在”。以自己的不幸作为武器来支配对方,通过诉说自己如何不幸、如何痛苦来让周围的人(比如家人或朋友)担心或束缚支配其言行。
例如:经常在某档选秀节目里,选手们展示完才艺后,就开始诉说TA不幸的往事,但看多了以后总是令我很不舒服,而这种不适感就是来自于选手们“夸耀不幸”所传递的负能量。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其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人人都希望摆脱面对人生的无力状态,继而去“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与此相对应的就是自卑感。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阿德勒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