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上学的年代流行一句顺口溜“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每次考试作为学生的我们都要被分所累。我从来都算不得一个聪明人,竭尽全力投入学习,却因方法不对,成绩只能用“差不多”来形容。学生时代,我因这差不多的成绩,考了个差不多的学校,差不多的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一个差不多的单位。时光飞逝,二十多个年头已尽,在这差不多的单位,我也极尽所能地收获了些许差不多的成绩,未来的日子我仍将过着差不多的日子……
岁月流转,工作后,一直参与各种实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少教多学”等等,提了多少年的素质教育,多少年的生本课堂,到些几年热度不减的新教育实验。教师们忙于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填写各种记录表册,撰写各种经验论文;学生们如试验品一般适应着各种教学方面的细微变化,有多少参赛课,精品课,如演习般被演了一遍又一遍。犹记得一位知名的教师在某地用某个班的孩子给当地教师做示范课,下课后,这个班级的班长问这位知名的教师:“X老师,我们这节课配合得怎么样?”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教师为什么而教?学生为什么而学?不是为了激发兴趣,养成习惯,生成能力吗?然而现实呢,多少孩子的学习需要教师及家长的督促?多少孩子真正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怎么能是一张试卷的分数能确定的。无论怎么折腾,最后仍然通过一份试卷以分数高低衡量学生的水平,决定学生的命运。小学还好些,特别是初中、高中分数尤为重要。有专家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加学生阅读量,已公开发表言论未来高考语文试题将提升分数至180分,届时将有15%的学生答不完试卷。这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吗?学生辛辛苦苦从幼儿园到高中学习十四、五年只为答不完卷子吗?何其荒谬。看吧,结果与我们当年完全一样,甚至现在的学生更悲催,学不完的学校课程,补不完的各种特长班。小时候我们还玩个摔泥巴、偷盒子、跳皮筋、欻嘎啦哈……现在的孩子呢?除了在游戏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快乐,面临的就是过重的学业负担。现在更甚,你必须取得优异的成绩,才能考入优质的高中,在优质高中学习,才有可能考入优质的大学,获得优质大学的学位,才可能拥有优质的工作,有了优质的工作才可能获得优质的生活……几十年后仍然继续着“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传说。
如今已为人母的我,虽觉得大奇各方面比我当年要优秀很多,爱阅读、有自己的思考与想法,有些事情比四十岁的我看的还透彻,对学习他也谈不上不喜欢,各科老师评价都是孩子挺聪明,就是爱看热闹,班级里哪有事儿,他一定就跟过去了。他的成绩也如过山车班在1——20名之间跳跃,每每看到他成绩排名下降后,我就控制不住对他怒目相向。这样的场景周而复始,我们母子两人因为分数,总会引爆一场场战争,作为母亲我是伤身又伤心,被儿子诊断为“焦虑型妈妈”。作为儿子,愿意或者不愿意,他必然重复我当年走过的路,被分数所累,任分数摆布……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已重复我们两代人,不知在我有生之年是否能看到,学生不为成绩怨声载道,家长不因成绩火冒三丈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