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本文,我描写出在我跨出心理舒适区时的感受,和这种过程对我到底有没有帮助。大概的重点有以下几个:
1)语言--思维的边界,需要3种语言环境下的沟通有多难?
2)走出舒适区有多困难。
3)对自我提升的启示。
一个上午过去了,面对着电脑,我除了写了个标题外,一个字都没有写出来。本来想写第一篇Python的文章的,题目也会大概是《你的第一个程序,Hello world!》,内容原本我想写一个print函数,然后写一点变量、常量的概念,还要秀一下面象对象编程,用文本.replace('hello','fuck')来改变字符串的内容。
如果你会编程,我想我写个例子,估计也就5行代码,你就会懂,但我的目标是写1000字,突然我就傻了,把30个字的例子写成1000字的文章得有多难!平时我一直有一个想法,浓缩的是精华,但突然倒过来,要把精华扩展成一个丰富生动的太阳,好难也相当的困难啊。
我准备写一系列的编程文章主要是儿子想学,特别在他心目中,非常的向往编程,于是我把他叫到旁边,一边讲一边演示,我想看看要是直接能讲得清楚,就不写文章了。没想到,他问题不断,print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变量是啥?对象是什么东西?我一边想,一边举例子,讲了1个小时后,我感觉他LOST了。
我发现,语言是思维的边界,当我用我理解的语言,把一个计算机的语言,要描述成儿子能理解的语言,真的好难。这个难的过程,正是我在走出舒适区的过程,讲了半天,儿子嘴上应付着,但明显不理解,我要一边察颜观色,一边挖空心思找例子、想比喻,尽可能可以切换到他的框架里。当然,结果离成功还相当的远,这种事情是不能放弃的,我呆会还得继续想办法。这让我想到沟通的本质,把你大脑里的信息或者想法100%的传递到对方的大脑里。
经常有各种文章,说很多人没有成功是因为一直在低水平的思维上,做着简单的重复,看起来很忙、很累,但实际上都是低品质勤奋者,建立大家要拒绝思维惰性,习惯于深度思考,但如何定义思维惰性?什么样的思考是有深度的?
我想从我的例子里你就能学到,如何积极思考。你在碰到任何事情时,都要问一下,真的是这样的吗?要知道,语言是有局限性的,人的思维也同样,你必须要了解实际第一手信息,才能对你的思考有帮助。如何深度思考,那只有一个标准,这个思考要不断深入到你感到痛苦、困难为止,要远远的离开舒适区,方法有问5个为什么,还有就是把问题简化到4个字,或者扩展到1万个字,一个没有经过深度思考的问题,你是没有办法简化或者扩充到丰富生动的边界的。
我们平时都会碰到各种难题,很多人都在半途就撤退了,其实不用纠结,这是我们基因里面天生的,目的是为了节省更多的能量,而不是用来胡思乱想。但世界已经变了,我们必须去寻求提升,走出心理舒适区,要知道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我是哪儿黑,每天1000字,促进自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