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的消耗
能源的存储形式:ATP、磷酸肌酸、血糖、糖原、脂肪、肌肉
人体能量消耗的基本途径
1、基础代谢
疾病导致代谢的变化:发烧;甲状腺亢进和低下;垂体性配胖、肾病综合征、病理性饥饿;糖尿病、白血病、心衰、肿瘤。
2、体力活动
影响因素:劳动强度。持续时间;肌肉比例;体重;熟练度
3、食物热效应
蛋白质的TEF最大(30%),脂肪和碳水化合物(4~5%)。混合食物TEF是基础代谢的10%。
4、生长发育
儿童的生长发育
孕妇(胎儿、胎盘、子宫、脂肪储备等)
能量摄入的调节
1、神经生理调节短期摄食行为
摄食中枢:与饥饿感、食欲增加有关,启动摄食。
饱食中枢:与饱腹感、食欲降低有关,停止摄食。
2、营养素及其产物调节即时摄食
低血糖:饥饿感增强,食欲增加,激发摄食行为。高血糖:饱腹信号,摄食停止。
脂肪摄入增加,产生饱腹感,重视摄食。
3、中枢神经系统肽类信号因子调节摄食
抑制食欲和能量代谢:瘦素、饱食因子、胆囊收缩素、蛙㓟素;
促进食欲和能量代谢:神经肽Y、增食因子、脑肠肽、胰肠肽
4激素调节长期摄食行为
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皮质醇、儿茶酚胺类、性激素、肾上腺激素、生长激素
5影响能量消耗的蛋白因子
解偶联蛋白 B3肾上腺受体
6非生理因素
进食环境、饮食习惯、食物感官性状、经济文化等
能量参考摄入量和食物来源
能量分配:碳水化合物55%~65%、脂肪20%~30%、蛋白质10%~15%
能量平衡
零平衡、正平衡、负平衡。体重是评价能量平衡的简便指标。
诊断成为肥胖的三大指标
1、BMI=体重÷身高²
不适合儿童、老年人、运动员、孕妇等
2、标准体重指数=(实际体重-理想体重)÷理想体重*100%
不适用与未成年人和孕妇
3、腰围
腹型肥胖:男性≥85 女性≥80
脂肪在腹部堆积的程度,与肥胖相关性疾病有关联。与正常人相比患高血压的风险是3.5倍, 糖尿病的危险是2.5倍
4、脂肪含量
5、皮褶厚度
6、儿童:标准差法和百分位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