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前两章在读《诗经》和《古诗十九首》的时候已经同步读完了,分别是诗歌的演变和古诗十九首节选讲解。今天从第三章建安诗开始。
叶先生这本书把汉魏诗分成六个阶段,分别是建安时代之前的古诗十九诗、建安诗、正始诗歌、太康诗歌、永嘉诗歌、元嘉诗歌六个时期,叶先生对每个不同时期分别对其代表诗人和代表作品的进行讲解。
为了便于了解时代特征,我把相应年号的年份和皇帝在下面:
建安:(196--219)——兴平二年,也就是195年,李郭相争,献帝出逃。李郭二人穷追不已,十一月击败献帝军队,杀大臣多人。杨奉、董承等人救驾,后又被李郭所败,献帝随众人逃到安邑。于是第二年,也就196的正月,献帝感慨人艰不拆,世态炎凉,郊祀上帝,祈望平安,改元【建安】——果然,当年曹操前来救驾,而后前往许都。曹操这一安,就是二十五年。
正始:(240年—249年四月)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君主魏齐王曹芳的第一个年号,共计10年。这也是曹魏政权的第五个年号。
太康:(280年四月-289年):是晋武帝司马炎(西晋皇帝)的第三个年号,共使用10年。咸宁六年(280年)四月,消灭孙吴政权,统一中国,改元太康
永嘉:(307年至312年),西晋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
元嘉:(424年—453年)是南朝宋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共计29年余。由于宋文帝的儿子刘劭弑父自立改元太初,通常的帝系表将其后继位改元孝建的宋孝武帝当作继承者;所以以两个前任继任框表达。
建安诗歌的特点:
建安,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的年号。当时,天下已经三分的局面。这种大动乱的现实给了诗人们强大的刺激和感动,因此建安诗歌在风格和内容上都明显地具有不同于以往的特点。
1. 风格上, 建安诗都带有一种激昂和发扬的精神,有三个层次的发展,在曹氏父子身上表现的相当清楚:
曹操的诗是古诗向建安诗风转变较早的一个层次,表现为激昂发扬而又十分古朴;
曹胚的诗介于文质之间,一方面保持着古代的质朴,一方面开始有一些文采;
曹植的诗就整个文采华丽了,对后世的诗影响最大。
2. 内容上,建安诗的特点是写实色彩非常浓厚。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所生活的东汉社会虽然也黑暗,诗人们虽然也失望,不得意,但毕竟没有亲身经历过建安诗人所经历的那些变乱,所以不象建安诗人那样普遍地具有如此浓厚的写实色彩。
建安时代的诗人:
三祖:曹操、曹丕、曹叡;
陈王:曹植;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
在这些诗人中曹氏父子对建安诗歌的繁荣所起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文学的独立价值:
建安时代是一个文学开始息觉和反省的时代,从建安时代起,文学有了自己独立的价值。诗人有诗人的好处,也有诗人的坏处,坏处就是有时候,他的感情并不充足,却能写一篇漂漂亮亮的诗,这就是舞文弄墨。
文学有了独立的价值,体现在两方面:
1. 对文学价值的自觉反省和衡量:当时最牛逼的文学评论作品是曹丕的《典论》,此书现大已经没有了。但是《论文》篇尚在,他从文学本质和外在形式上来衡量文学作品,不再依附于道德的价值观。这在文学发展上是一大进步。
2. 表现在用字上:建安时代是对偶发展的开始阶段。
曹植的诗特别注重雕琢和修饰,对后世影响最大。
《诗经》《古诗十九首》也有对偶,但那是因为中国文字容易出现对偶,那时候的对偶并不是有意识地运用对偶,是自然的,无意的。
曹植则不一样,在一首诗中,他可以用很多对偶,漂亮的词语,有意识地去用。
对偶的发展:
从曹植到谢灵运,他们的对偶还只是注重词性的相称,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或者使两句之间的分量差不多,大体上可以相称。
至齐梁时代,对偶有了新的发展,因佛教的传入,学习梵文,就注意到中国文字是由声母和韵线结合而成。于是汉字有了平上去入的四种声调,产生了“四声八病”之说,在诗的格律上就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对偶时,除了词性要相同,平仄一定要相反。由此发展下去,最后才产生了唐代的格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