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副实而成名,就像根系不牢而枝叶丰盈的树,外表越招摇,内心就越不安稳。
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这句话固然有一定的道理。可是,才能不及,过早成名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以写作为例,说句实在话,以前的我渴望成名,渴望快速成名。
记得我刚来简书的时候,很在意自己的文章是否上首页。一旦上了首页,则认为自己的文章很了不起,于是不停地刷新阅读量和点赞数,像中了邪一样;被首页拒绝了,心里忿忿不平,满满的失落感,甚至感觉写作的未来一片迷茫。
有时候,我甚至还梦想简书和我签约,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实力,仅仅是寥寥几篇幼稚的文章而已。
人如果经常反思自己的过去,总会看出一些问题来。
一段时间以来,我付出了一些努力,有些文章连续被首页收录了,但是,我并没有觉得兴奋,因为现在我回过头来看这些文章,并没有当时写完之后感觉那么好,如果我自己是首页审稿编辑,可能我当时的文章也难以通过。而那时的入选,我只把它当作编辑的鼓励和鞭策。
这样一来,刚入简书时候的我,幼稚得像个笑话。
现在,我很庆幸最开始的文章很少被简书首页收录。因为那样毫不费力地品尝到果实,必然会耐不住付出劳动的寂寞,助长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我可能会像一些急功近利的小品演员一样,用低俗的表演来博得虚妄的掌声。也可能会像一些真人秀的明星一样,用浮夸和做作赢得金钱和人气。
达到了简书设定的标准而被成功签约,这是大多数在简书写作者的梦想。一个默默无闻的写作者,一个怀抱着以文字来实现自己梦想的人,最渴望的就是出书的机会和社会的关注度。
但是,仅仅凭借文字数量和点赞数量,有时候并不能说明一个人的写作水平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这个时候,如果一味沉浸在签约的喜悦中而不思进取,把自己的时间浪费在一些不必要的事情中,长此以往,失去的将不止是时间!
芥川有句名言:“天才的悲剧在于被小而舒适的名望所束缚”。很多梦想成为作家的写作者,看到网络上的网红随便写一篇文章,点击量就爆棚。于是也模仿着他们的行文风格,野蛮而粗暴地使用文字,滥用低级趣味的网络流行语。写一些毫无意义的花边新闻。试图博得更多的关注。但是往往事与愿违。这种文章虽然被一些幼稚的手指点赞,但这些年轻的思想在渐渐成熟,低级趣味早晚会被他们抛弃在文化的垃圾堆里。那时候再改变自己的行文风格重头再来,往往挫败感很强。
北大教授钱理群对他的本科毕业生说,毕业以后要沉潜十年。沉潜十年做什么?继续把自己的基础打牢。对于一棵树而言,根扎得越深越牢,枝叶才能越高越盛。对于一个人做学问,同样如此。
北大毕业的本科生,本来聪明卓群,再加上北京大学的金字招牌,要想找到一个优越的工作并不困难。而钱理群教授要求学生不要寄生在这种优越里面,不思进取。而要主动放弃这种“过早的名声”,耐住性子,沉潜十年,才能有所成就。
有些人说,我等不了十年,我要让写作马上变现,我写作就是为了一个很单纯的目的:赚钱。
无可否认,赚钱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不义而富且贵,才会被视作浮云。当今世界,物质前所未有的丰富,可是生存的压力丝毫没有递减。鲁迅先生也常常告诫年轻人,要想做点事情,顶顶重要的是,银行里面要有一些存款。
要通过写作而快速赚钱,往往是去做一些身不由己的事情,需要牺牲自己的写作自由而去做一些样板性的工作。这对于自己的写作之路无疑是一个比较大的障碍。
很多成年人,因为生活的压力所迫,暂时去做这些短平快的文字工作,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一些并不需要急着赚钱的学生,一些还怀揣着文学梦想的青年,却做着舍本逐末的事情,未免太可惜了。
在一个人还没有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写作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没有什么人关注,没有什么盈利,就像在黑夜里独自前行。
这时候,只要有一点光亮,就会吸引我们的目光,也很容易改变我们的方向。我们会轻而易举地忘记自己等待的是黎明,而非萤火。
这时候就需要时时警醒自己,时时回望来时的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