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常规漫谈 之五十
课改后,为了表现自己以学生为主体,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充当一般的旁听者,或者在参与学生的对话时缺少对学生的专业引领。课堂上出现了学生喜欢说什么就说什么,学生说什么都有道理的现象。师生和生生间的对话内容只放不收,甚至对话内容游离于课堂主旨之外,学生因缺乏对教材文本的解读,缺乏从字词到内涵的深层体验,造成教学场面虽“十分热闹”,但学生的认知却在原有的水平上徘徊,最终导致对话的低效或无效。如在九年级的一节语文作文写作指导课上,教师采用了如下教学程序。第一个教学环节是教师向同学展示三则各约100字的阅读材料后,要求同学用一句话或名人名言说明自己的读后感。教师将学生说的诸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无限风光在险峰”等12个短语或短句一一写到黑板上。同学们说完后,教师板书也结束了。可是教师并没有结合同学们的发言进行说明与引导,就将这些板书擦掉了,随后进人下一个教学环节。第二个教学环节是教师展示两则各约200字的材料,并问同学从中能获得什么信息。教师随着同学的发言,将同学们所讲的9个句子也一一写到黑板上。同学们发言结束后,教师同样没有进行总结与分析就把这些板书擦掉,随即进人下一环节的教学,直到下课。这样虽然学生说出了许多短语或句子,却因教师没有进行必要的总结与引导,导致学生无法进行知识的内化与提高。这种听而不导的倾听方式其实井不能为教学主题服务。
究其原因,教师在理解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方面出现了偏差,没有真正理解倾听的实质,没有真正把握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实质,在操作过程中明知无效或低效也不知如何进行有效的引导,在理解学生与教师地位方面,只从表面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却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性。还有一部分教师没有把握好生成性教学的种种前提条件,没有认真备好课就走上讲台,因而对学生的发言无法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而有意回避,让学生自由漫谈而不进行引导。
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记住,倾听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倾听的核心是思考。教师倾听时,需要伴随着观察、辨别、选择的过程,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教育的决定,或是肯定后的点拔,或是以此展开的议论,或是片刻沉静中的回味,思索,或是借景抒情,借题发挥。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与理解,准确把握精神实质。虽然新课程倡导生成性教学,但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动态生成并非盲目生成,它必须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围绕着师生的知识、情感、思想背景来进行。教师需要在系统研究教村内容和认直分析学生的知、情、意等的实际情况,以及对以往相关教学行为结果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进行规划和设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让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又要以个人的经验丰富学生的思考,适时地引导学生讨论,使讨论更能集中在焦点上。要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追求思维的最优化相结合,将理解的个性化、独特性与理解的普遍性、有效性相统一,使学生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