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自己不聪明,不仅不聪明,记忆力也特别不好。常常觉得,对于别人来说似乎很容易的事,对我来说,就很困难。所以,我不断地努力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帮助自己跟上别人的步伐。
看着眼前厚厚的一本文言文整理手册,感慨万千,我想起了一路尝试的各种方法。
初为人师,觉得课外文言文的备课花费了我很多的时间。自己的文言底子弱,所以备课备得非常艰难。当时我就想,现在做了细致的备课,等到下届学生再一次做到这些文章时,我还要重新备课,我能不能让现在的努力也能为下一次再下一次省点精力呢?
待到学期结束,我看到同事们把做过试卷和练习册扔进废纸箱时,我犹豫了。放了假,我把一篇篇备好课的文言文裁剪下来,然后端端正正地粘贴在一个笔记本上。当分散在各类练习中的小古文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没有想到的壮观。而我那用红笔、蓝笔、黑笔在并不宽敞的字里行间记下的密密麻麻的笔记,更增添了我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但这一次整理的成果,在我后来的教学中并没有发挥出多大的作用。其中有很多原因,学生每学期遇到的课外文言文篇目与上一届学生并非完全一致,而我的整理也没有一定的秩序,要准确翻找出需要的篇目并不容易。还有一个问题,时间长了,那红色蓝色的圆珠笔迹变得氤氲模糊,难以辨认。整体来说,这次努力的尝试,不算成功。
新的一届学生,我们依然要在不同的练习中遇到很多篇文言文。我发现身边绝大多数同事都是讲过就完成了任务,以前我也这样。但学生对于自己努力做过,老师卖力讲评过,自己又认真订正过的内容,真正掌握了变成他们自己的了吗?事实上他们扔一边不管了,下一次遇到曾经讲过的内容,绝大部分学生依然一筹莫展。应该教他们学会积累!
曾经为了让自己的教变得轻松,自己尝试整理,不够成功。现在为了让学生的学变得有效,带着学生整理,有了新的收获。
最初,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文言文整理本。初一时,接触的都是短小简单的文章,每次讲完,要求他们把短小的文言文抄下来,把文言字词的意思用不同颜色的笔写在字里行间,把重要的文言知识记在下面。早读课,带着大家读一读,背一背。到了复习期间,我们再也不用去搜寻曾经做过的试卷练习册了。有时候,遇到一词多义,或者多词一义,需要归类的时候,前后翻一翻,就更方便了。
对于班上大部分学生来讲,这样的整理本对他们的文言文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但班里总有那么几个喜欢偷懒的学生,听讲的时候就不太认真,笔记也马虎,自己再抄到本子上时,再偷偷懒,那么最后本子上真正有用的知识就少的可怜了。还有一个问题,初一文言文短小,学生做起来轻松,到了初三,文章越来越长,学生的时间也越来越紧张,去抄一篇课文,就不大现实了。所以,这样的整理到初二结束就只能停止了。想想总有那么一点遗憾。
到这一届学生,我再次改进方法。在讲评文言文练习之前,要求学生在整理本上先抄好文章,讲评的时候,笔记直接记录在整理本上,这就避免了他们课后整理时候的偷懒,另外,这也节约了重复笔记的时间。
到了初三,文章长了,没关系,我在讲评前,把要讲的文言文电子稿发给学生,字体大小适中,整理本一页正好,行间距适中,足够记下笔记。学生打印下来后贴在整理本上,讲的时候笔记直接记录。既省时又省力。
曾经我们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文言文诵读,从第一遍磕磕碰碰,到后来一泻千里。从意思大概知晓到文意晓畅熟稔。这个本子真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的疫情延迟了上学时间,我琢磨着把文言文复习在这个假期提前进行,每天布置两篇课文的朗读加上文言实词的积累。我只要布置文章题目就可以了,都在本子上呢?用不着满世界找。文言字词的意思也清清楚楚,复习起来非常方便。想来,这届学生的整理,让我很有成就感了。
待到下一届学生,依然这样整理。不过,得给他们再多一些时间去消化。经典的好文章,尽管是课外的,也可以背一背。
突然发现,学生的成功积累,无意间成全了我一开始失败的尝试。我借一学生的整理本,就是三年的备课啦!
在成长的道路上,一边思索,一边尝试,一边反思,一边改进。虽然,不博学,不聪明。但,我相信,总有更好的方法存在,只要,我们不停止学习与反思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