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暗。
黑暗没有尽头,恐惧让人不寒而栗。
光明。
光明似乎永不会来,所以才让人期待。
——贾睿
”
普通的三口之家,不大的社区,妈妈经营一家小杂货店,爸爸在修理厂工作。素媛是家里的独生女,九岁。妈妈爱抱怨,普通的家庭主妇,觉得家长会里的那些妈妈们都爱家长里短的说八卦。爸爸下了班就抱着电视机不放,吃个饭眼睛也挪不开。似乎在这个家庭里,妈妈才是撑起整个家的那个人。
意外就这样来了。当素媛拒绝了妈妈想送她到学校的要求,独自一人打着伞在大雨天走去学校,被一个邋里邋遢的大叔拦住的时候,她不知道自己的一生会从此刻改变。
爸爸最先接到警方的通知,妈妈随后也赶了过来。几个警察在医院门口等着家属到来,女警脸上的血迹触目惊心。那时,他们都不知道他们的宝贝女儿被伤成了什么样。
不想去描述当妈妈走进医院后看到的那幕,别说是一个做母亲的,任何人类也许都很难看得下去,孩子小小的躯体被残害的样子。
性侵,并不仅仅意味着被强迫发生性行为那么简单。除了身体上的伤害,受害者的心理创伤会严重的多。看不见的伤口,才最难愈合。而儿童性侵的罪案,是人类各种暴力事件中,最大的恶。
躺在病床上的素媛,面目全非。这样一个九岁的、弱小的女孩子,如何会让一个成年男子对她下毒手?不但满足自己的欲望,还对她施以暴力。妈妈瘫倒在地,而爸爸扭过头去不忍直视。
面对伤害,我们的反应可能大相径庭,却也是潜意识最直接的流露。坐在手术室外,妈妈的第一个念头是,这件事会不会在学校里传开,在这个不大的社区里传开。妈妈的第一反应不是帮助女儿度过手术的难关,而是考虑到女儿未来的名声。罪案的发生,和素媛有什么关系,她并没有做错什么,罪无可恕的是那个凶手。然而,妈妈的担忧我们却又能理解。很多时候,大家不是习惯于去责怪受害者吗?仿佛因为有受害者存在,才会引起罪案似的。
手术完,医生通知家属,可以有一位家长进去探望孩子。刚刚经历了生死考验的素媛,看到爸爸后,努力将凶手的样子告诉爸爸。她说,怕一会儿她要是睡着了,会忘记。相比迁怒他人的妈妈和回避的爸爸,素媛很坚强。
在罪案发生后,是素媛自己报的警。在手术后,也是她主动将犯人的情况告知父亲。面对创伤性事件,我们永远无法预见自己在当下会如何反应。而真正的强者,总是那些愿意去面对,愿意相信自己一定能度过的人。
警方已经锁定了几个嫌犯,而最快展开抓捕行动的方法是让受害者指认嫌犯。妈妈坚决不同意,就算有心理咨询师的陪同,妈妈依旧觉得孩子会承受不了。可能无法承受的未必是孩子,而是母亲自己。所有的表现都可以看到,孩子有时比父母想象的更强大。
同时也可以看到,爸爸站了出来。我们常常说,许多家庭父亲是缺失的,总是不参与到育儿的工作中去,不参与到琐碎的家务中去。可有时男性们真的不擅长这些工作,他们的集体潜意识和进化出的心理优势属性,让他们更擅长冲锋陷阵,更擅长在危机时刻保护因为情绪化而奔溃的妻子,以及弱小的孩子们。
在心理咨询师的协助下,素媛忍受着身体上的伤痛,两次指认出了凶手的照片。当心理咨询师向父母提出后续心理治疗的重要性时,妈妈又一次拒绝了。她认为这是在推销生意,对方所说的孩子之后可能会出现的半夜呐喊、不愿意说话等行为还没发生,怎么就知道一定会呢。
但我们知道,一定会。不一定所有人都在创伤性事件后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表现形式,但无论哪种表现形式,所展现的其实是心灵深处无法负荷的情绪。妈妈的否认和对心理咨询师的攻击,也并不是针对对方的,她需要找一些机会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摊上这样的事?为什么其他人的孩子都平平安安的什么事都没有?如果可以让所有的孩子都被强暴吧,这样大家都会习以为常了。这些念头不可能宣之于口,所以只能扭曲变形,用一些看似合理的方式呈现出来。
媒体闻风而动,为了保护孩子的隐私爸爸妈妈分工合作,爸爸抱着素媛仓皇逃向楼上的单间病房。过程中,素媛的便袋破了。是的,因为凶手的残暴,医生不得不切除了素媛的部分肠胃组织,她可能终身都需要携带便袋。爸爸在为她清理的时候,习惯性的让她不要乱动,却引发了她的创伤体验。看到女儿因恐惧而窒息的样子,父亲的心该怎样的在滴血呢。
男性因为不擅长表达情感,常被女性认为男性的情感是冷漠和隔离的。其实,他们的情感一样丰沛。也许婴儿刚出生时,男性无法象女性一样敏感的觉察到婴儿无声的各种需求。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们依旧会渐渐习得和小宝宝相处的方法。不需要任何交流,爸爸马上懂得了素媛的恐惧,也马上知道了自己的存在也许对现阶段的女儿会造成伤害。
晚上,爸爸去看素媛,她用床单罩着自己,不愿看到父亲。虽然心疼的无法呼吸,但爸爸依旧假装高兴的将妈妈怀孕的消息告诉了素媛。妈妈在事发前就已经发现自己怀孕了,只是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时机告诉丈夫。而悲剧发生后,妈妈完全不记得自己怀孕这件事,所以才会在央求记者们放过他们的时候,晕倒在地。
心理咨询师建议,通过扮演素媛喜欢的可可梦等卡通人物,让孩子通过嬉笑打闹来舒缓自己的压力。而爸爸也因此找到了和素媛沟通的方法,就是躲在可可梦的大型人偶道具服中,和女儿交流。
日子在一天天的过去,父母的努力,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素媛渐渐愿意开口说话了。当咨询师告诉素媛,放完假她就可以去学校的时候,素媛不相信。因为,她觉得去学校意味着丢人。当咨询师问,你觉得什么最丢人的时候,我要为编剧鼓掌。因为这是咨询师才会问的问题,可能不少人立刻就会安慰孩子说,你没有什么丢人的。可是这样的安慰,实际是一种回避,回避自己去了解孩子真正觉得丢人的部分。同时反应的是,安慰孩子的人,自己无法面对这个“丢人”的东西,也觉得孩子的遭遇是丢人的。孩子也会在这种安慰里,立刻就懂得了,这个“丢人”的部分是不允许被谈起的。素媛的咨询师愿意陪她一起去讨论这个“丢人”,将它呈现出来,说出来,才有希望带素媛走出来。
无论是素媛的同学,还是爸爸妈妈的朋友们,以及学校的老师和社区的人们,都对素媛的遭遇表示了最大的同情和支援。她虽然还不敢看向男同学,但可以接受好朋友荣植陪在自己身后慢慢走去学校。最艰难的是每天上下学都要经过那个带给她最大恐惧的巷子,她和咨询师说,很希望回到过去,很希望不要生在这个世界上。但她也在慢慢的克服,慢慢的在妈妈的保护下,以及躲在可可梦人偶道具服中的父亲的保护下,勇敢的走去学校。
在咨询师的家中,妈妈也愿意将心中的那个念头说了出来。为什么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去遭遇这样的事,这样是不是会好一些。这些听起来非常恶毒和可怕的念头,遭遇严重打击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有,而说出来却需要勇气。咨询师的本子上,黑底的地方,妈妈贴上了一个蝴蝶。蝴蝶拥有翅膀,当我们愿意面对自己的阴暗面的时候,我们就会和长了翅膀的蝴蝶一样,飞出这片困住我们的黑暗。
这个三口之家在慢慢恢复,妈妈从悲痛以及自身的困局中走了出来,能关注到丈夫了。素媛也可以和男同学荣植一起上下学,脸上有了笑容。而爸爸,那个一直躲在人偶道具服中的爸爸,当素媛的恐惧渐渐减少,她自然可以将自己的父亲从伪装里拉出来了。
似乎素媛在这起发生在她自己身上的不幸事件中,表现的比她的父母更勇敢。但我们也要知道,当孩子突遭不幸,或孩子身边的人遭逢不幸的时候,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心理支撑。如果父母回避这些不幸,无视它,甚至觉得这是孩子自己的问题导致的,会对孩子造成更严重的心理创伤。
素媛的父母都在各自为她努力着,爸爸和妈妈的行为虽然不相同,但给予她的力量却是相同的。都很稳定,很坚决。在为素媛讨回公道的路上,他们从未犹豫,这是小素媛能勇敢站起来的力量源泉。我们每一个人,如果都能遇到支持我们、保护我们、爱我们的父母,我们就会拥有那对,飞出黑暗的翅膀。
对作案凶手的审判不是这里要说的重点,他的虚伪、冷漠、残酷,也许可以在下一篇对连环杀手的心理研究的文章中,细细分析。凶手一直以自己喝醉了为借口拒不认罪,虽然素媛勇敢的走上法庭指认凶手,但“酒醉”这个荒谬的理由还是让凶手只需要服刑十二年。酒驾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而酒醉性侵并虐待女童却成为了减刑的理由,是不是觉得韩国的法律真的非常荒谬。(我的另一篇关于性侵儿童的文章电影《熔炉》:这样的结局你能接受吗?里,也许可以看到韩国司法更大的漏洞。)
素媛的弟弟出生了,爸妈给他起名“素望”,希望家庭里每个人都能拥有新的希望,并实现。影片到这里就结束了,但这只是影片,并不是真相。如果想看真相,可以继续往下翻,看小字的部分。
如果看过电影的小伙伴,记不记得开头那个天空中掉落的风筝?它在大雨中,掉到了凶手的脚下,被凶手带去了小巷。这是一个隐喻,“素媛”的故事是由两个发生在韩国的真实事件改编的。而素媛的原型人物,结局并不如影片中表现的那样温暖。如同片头那个坠落的风筝,再也没有飞回天空。遭遇了这起恶性事件,带着终身残疾的身体回到家的小女孩,受到了许多歧视和嘲讽。女孩虽然渐渐从对父亲的恐惧中走出来,但觉得一直害怕年长的男性。影片中,心理咨询师曾经提到自己的女儿,在差不多年纪遭遇了同样的事,十六岁的时候自杀了,这才是真实的结局。
所以我认为,影片背离真实事件里受害者的结局,也许是导演的美好愿景。希望这些受到伤害的孩子们,能有一个和素媛一样温暖的未来。希望这些孩子的身边,多一些真正帮助和爱护他们的人。拥有和素媛一样充满爱和坚定的父母,给他们一双新的翅膀,带他们飞离黑暗。
喜欢电影和心理学的小伙伴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影心理,如果有任何和心理或电影相关的问题,可以在分答提问,账号名是:心理咨询师贾睿。也可以收听我们的分答,获得更多心理学资讯。想预约心理咨询,请联系平台助理,微信号:xinliwan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