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学到老”。为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知识,让自己的教育理念能够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同时让今年暑假能过得更加充实,我果断加入了学校组织的共读活动。通过一周的学习,读了几章王绪溢博士的《数字时代的学与教》这本书,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坚持刻意练习
我一直都知道教学要“以生为本”。但是回顾从教以来的这几年,我真的将“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了吗?回想自己的课堂,依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现在才发现原来要转变,要做到“以生为本”比想象中要艰难,因为要改变的是习惯。所以,现在开始要行动起来,要在平时课堂而不是单单在公开课中慢慢的把更多一些环节,一些时间还给学生,不要急于讲授,多给孩子思考、发言的机会。要坚定信念,相信技术会推进更好的教育,而且要坚持刻意练习,在不断的实践中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要做到“以生为本”,学生也要进行刻意练习,练习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达讲解。要从低年级开始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表达能力,这样在小组讨论等环节才能更加有意义,效果更好。
二、少才是多
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我都会有意识的在教学中设计小组讨论的环节,但是每一次的小组讨论,都是有效的吗?课堂小组活动是越多越好吗?活动多了,课堂时间又不够。从《数字时代的学与教》一书中得知,一节课里面设计的小组活动不宜超过三个,每个活动应该大于5分钟,只有两三分钟的活动,只是徒有其表。如果一个活动可以展开10分钟,老师就必须去思考如何才能设计出一个长达10分钟的好活动,所以要减少课堂活动的数量,提升活动的品质,促进高阶思维的形成,才能有效解决深度学习与课堂课堂时长之间的矛盾。
怎样的课堂才是“以生为本”的课堂呢?在备课时,我们经常会预测学生的答案,然后利用PPT,在学生的分享与老师的提示里面,所有的要点慢慢的被显示出来,一直以为这就是“以生为本”。但其实这样的设计,本质上还是教师的观点,是课前的预设,而非学生的观点的汇聚,然而好的教材是由学生创造的,而并非教师可以事先完全预设的。所以教师要创设创造出好问题好任务,要努力创造高认知高参与的问题,通过反馈器投票来收集学生的素材,也是我们能够精准的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一个好的方法。比如,六年级《比》这节课,教师可以在课前设计几个选项,让学生利用反馈器选择他们认为的“比”,从而了解学生对于比这个知识的已有认知,再针对性进行教学。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果断地放下自己的预测,去看见学生的生存。
三、“以生为本”并不是终点,“学生中心”才是目标
教学理念要从教师中心转向“以生为本”,但这并不是终点,“学生中心”才是我们要为自己的未来确定的高层次的目标。一直以为,“学生中心”就是课堂上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引导提问与对话等形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王博士所描述的学生中心的课堂,教师必须刻意减少讲述时间,从课堂的讲述者转型成为一名教练,拟定学习目标,指导学习方法,只要从旁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指出错误,提示可以精进之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的许多课堂的确离学生中心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理论知识要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才能发挥作用。时刻提醒自己刻意练习,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少才是多。让学生能在我的课堂上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