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自上古原始社會就有,在勞動中伴隨著勞苦大眾的喜怒哀樂產生,歷經封建農業社會的發展演變,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文學對于生產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於社會初期的文學萌芽狀態,最早是以口頭文學在先民中流傳開來,順天應時,是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文學又以其特有的傳播功能和紀錄功能,將先民普通價值理念和勞動生活經驗傳承發揚,推動農業發展,進而對人民安居樂業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文學在一定時期內滿足了人民的精神需求。在沒有充足的知識和經驗來面對自然變化的時候,尊崇膜拜自然十分必要,文學的修飾加工成為敬天傚法的堅實輔助,啓發了歷史唯心主義的產生。
文學具有明確的政治傾向,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封建統治。文學作為一種理論基礎,在政治家奪取政權維繫政權的時候,發揮了眾口鑠金的難以估量的作用,激發了堅不可摧的心理影響,形成了眾志成城的永久力量。
文學改變了人的自身行為。文學具有擴大人性影響的特點,潛移默化中加劇了人的內心活動,對人的認知和判斷產生深刻影響,在不自覺中偏移了人最初的行為軌跡。
總而言之,文學對人和社會的影響是深遠持久且全面細緻的,對於歷史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具有強勁的推動作用。然而,從遠古文明到封建社會上半段,文學無不依附於其他載體,如政治,如歷史。直至今日,文學創作也無時無刻不受到各種事物的影響,因此,文學是不能脫離人民群眾而獨立發展的。
凡是以文學作為職業的人,都是為了謀求文學以為的東西。文學不是憑空而來,必須具有一定的現實基礎和物質基礎做支撐,才能完成文學創作,只有將文學創作作為職業以外,才能更好的讓文學反應現實,反應生活。
當文學作為一種素養的時候,才能完美的長久的生活在每個人身邊。文學不僅僅屬於文學創作者,也屬於為文學創作提供素材和靈感的普通人民,因為普通大眾的勞動經驗和生活經驗是歷史發展的基礎,更是文學創作的沃土。文學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文學創作的權利應該屬於我們每一個人,在勞動和生活中進行的個體創作和集體創作,是推動文學發展的不竭動力。
只有我們每個人都擁有文學素養的時候,才能更好的指導我們勞動和生活,更快的步入幸福生活。全民閱讀是實現全民擁有文學素養的重要途徑,“讀什麼”和“怎麽讀”是我們在讀書之前必須解決的兩個問題,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判斷的是我們全民閱讀的最終訴求。
閱讀能夠在現實生活之外開闢出一個嶄新的精神世界,虛幻的“烏托邦”能夠滿足我們在現實中難以企及的精神需求,進而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閱讀是實現文學素養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