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愿意做苦行僧,也不愿意做蜡烛,我愿做有电源的灯,唯有生命有质量,教育的路才可能走得长久。 ——于洁
提到老师,人们总是会冠以很多称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到死丝方尽的春蚕、成灰泪始干的蜡烛……
这些对教师的赞誉,我总感觉有哪里不太对劲。直到读到于洁老师的《我就想做班主任》,我才明白过来。
于洁是江苏昆山的一名语文老师,她是全国模范教师,也是全国模范班主任,她已经做了二十年班主任,还要继续做班主任。
我是无意间发现这本书的,因为今年又担任班主任了,想要多读一点相关书籍,网上搜索,发现了于洁老师的这部作品。
我很孤陋寡闻,之前似乎听过于洁老师的名字,却没有读过她的作品。
这本书有以下几部分组成,序:把生命的根深植在教室里,第一辑:教育很美好,道路很艰难,第二辑:是什么让班主任不淡定,第三辑:做一个高效的教师,第四辑:找一条路走进学生心,后记:我的淡定从容是怎么形成的。
书中的内容都是于洁老师班主任生涯的经历,读于洁老师的作品就好像在和她对话一样,她说的每一件事都像是我自己的经历。那些父母对孩子不管不顾的,孩子什么都不会的,逃课的……一件件都那么鲜活,一桩桩都让我有共鸣。
我曾经认为,只要是名师,必定遇到的学生都是好的,家长也都是对孩子尽心尽责的。就算有孩子成绩不理想,也不会差到哪去。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名师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家庭的问题孩子,也会有困难,也会有不顺。
遇到问题孩子和问题家长,老师能怎么办,每一个孩子有每一个孩子的解决办法。不能面对每个孩子都用同样的方法,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常思考,常摸索,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适合学生的方法。
读到“我不愿意做苦行僧,也不愿意做蜡烛,我愿做有电源的灯,唯有生命有质量,教育的路才可能走得长久”,我越发能够体会那种为人师者的感受。那就是,老师得不断充实自我,才能适应时代对老师的需要,才能适应不断成长变化的孩子们的需要。
作为一名老师,一名负责任的老师,一名合格的老师,不应该是蜡烛,不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为什么非要弄得这样悲壮,老师就非要牺牲吗,把学生教好了,自己的歇菜了。
老师也不应该是园丁,老师不是去培养花圃,而是与学生共同成长,在与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我,也在绽放美丽。
老师可以发光发热,但是不能照亮别人牺牲自己。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先自己学习吸收知识,把自己的电充满再去点亮学生智慧的光芒。
老师应该经常给自己充电,多读书,多走出去看看,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老师不光要有知识,还要有能力。老师不光要有精力,还要有眼界。
就像教师行业经常说的一句话,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这水就是我们不断读书学习获取的能量,它们会化为我们源源不断的动力,输送给学生,点亮他们心中智慧的灯泡。
众所周知,现在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复杂。现在孩子们的一些问题可能以前是没有过的,或者想象不到的。
比如说,我们的学生时代,男女生之间可能会有好感,可还都是很含蓄的,不会直白地说什么爱不爱的。
现在的孩子们可就不一样了,他们会把“我对象”着三个字挂在嘴边(当然只是少数),丝毫不会感到不好意思。
现在网络发达,科技发展,有好处也有弊端,最明显的就是孩子们痴迷手机。现在的视频聊天很方便,有一个孩子居然在课堂上悄悄用手机跟外地的小学同学视频,只因为对方说不想上课,她要安慰人家。
还有一个孩子,上课期间说要上厕所,然后躲在卫生间拍短视频。
这些问题都是以前不曾遇到过的,如果一名老师,一名班主任只想着用苦行僧或者蜡烛的方式去教育学生,很难收到效果。
你劝他们要好好学习,不要想其他的。你劝他们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
这些道理孩子们不是不懂,可是你再苦口婆心地去劝,你再呕心沥血,把自己弄到精疲力尽,也不见得会有效果。结果可能只是感动了自己。
处理这种事情要针对具体问题,比如孩子的家庭情况,孩子自己的性格,孩子的父母,孩子的心理,去发现问题的根源,从而找到适合的办法。
如果你认真分析一些孩子的家庭和父母就会发现,有些孩子出现的问题是无解的,除非他们家庭的问题解决掉。
老师这时候唯有发自内心地关心学生,在生活上或者情感上给他们一些关照。这样虽然不一定有什么效果,不过,至少不会像一味地说教那样让学生反感。
老师不要做苦行僧,也不要燃烧自己,而是要做有电源的灯,走出一条有质量的教育之路。
齐帆齐第六期28天写作营第24篇,1836字,共计38309字。
第四周主题打卡:读书感悟
齐帆齐2021年9月年度写作品牌IP特训营第2篇,1836字数,共累积3564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