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赶紧去做作业。”
“你怎么还没有完成作业?”
“你怎么还在玩游戏,看手机?还不赶紧去看书。”
“你去不去?你不去算了。“
”你到了练钢琴的时间了“,你到了上学的时间了,你到了某某的时间了。”
“你怎么这么 不听话,这么调皮”等等
这样的话语是否熟悉的令人陌生。想必这也是许多年轻的父母们面对小学阶段甚至是幼儿或者中学阶段的孩子经常说的一些话吧。
这些话几乎熟悉到没有毛病,这不就是经常和孩子的对话么?
我也曾经这么认为的。
可是突然有那么一瞬间,似乎觉得可能我们做错了。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到底是你呢?还是我们?
有一天早上,恰好有点时间,和小葫芦一起看一部小小的英语教学微视频。播放的时候,我一遍遍的跟着念,小葫芦也很高兴的从默看到和我一起念,一起读,一起喊。我们一起来。
因为小葫芦平时也看这样的微视频,不过绝大部分的时间是默看,很少大声朗读。我曾经和她强调过,英语可以大声朗读,也曾经说过“你要大声朗读“的话。可事实上并没有多大的改观。
今天的我们一起来,让我很有触动。还有关键的一部分是,这样的情景让孩子记忆深刻。因为小葫芦在第三天的时候还能记住每一个情景和细节。
从这件事情来看,不是你,而是我们一起来更好。
还有一件事情,在小葫芦初学钢琴的阶段,她也没有表现出很热爱的样子,总是一副不置可否的态度,甚至还有那么一点点的小抵制,因为总是溜号。我们也摆出一副沟通的姿态来,和她进行交流,你要好好练琴,练好琴可以参加演凑会,可以怎么样怎么样云云,可并没有起到太多的作用。后来我们就想了一个办法,每次小葫芦上课之后,让她再教给我们,我们一起练。她练一会,我们练一会。还记得当时学的一首是《爷爷的钟声》还是《老爷爷的大钟》来,已经不是很清晰了。但在当时小葫芦热情高涨,学习都是认真的,因为还要教给我们。后来我们没有坚持下来,但是小葫芦练琴的习惯倒是保持住了,甚至可以在我们不催促的情况下自己很好的完成练琴任务。虽然我们不练了,但是只要时间允许,小葫芦练琴的时候,我们都在旁边陪同旁听。
你是单独枯燥的,我们一起则是丰富多彩的。
这两件小事情或许并不能具有完整意义上的代表来说明,是你,还是我们,但是从孩子成长的过程角度来看,我们一起来的影响力还是足够大,这也算是家庭教育的启蒙,而后父母遇到的很大挑战就是,父母都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做到。
以后我们可以尝试,把你换成我们。
你做作业,我做工作,我们一起来!
你练琴,我学习,我们一起来!
你读书,我也读书,我们一起来!
是你,更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