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看到一些妈妈不断对孩子说,乖,要做乖孩子,听妈妈的话。这样说有问题吗,有问题。每个人都有内在成长的动力,妈妈通过这句话,把孩子的内在成长动力变成了外部激励模式。
孩子不再遵从自己内心的喜好,判断准则,开始以妈妈的喜好为做事指南,凡事以取悦妈妈为目的。从妈妈的角度看,这似乎没什么不好,妈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从宝宝角度看,是被妈妈剥夺了自己成长的权利,选择的权利,失败的权利。为什么说失败也是一种权利?没有失败经验不会有真正的成长,就像学走路一样,不断跌跌撞撞,摔倒无数次才学会了走路。失败的确是成功之母。没有经历失败的所谓成功,是建立在泡沫之上的浮塔,不堪一击。
所以想要孩子乖,听话的妈妈,要小心孩子会渐渐变成你牵线的木偶。持续发展下去,根据妈妈要求乖的程度,孩子也会不同程度的变得没有主见,唯唯诺诺。生怕自己的一个选择惹来妈妈生气,说自己不乖。因为判断标准是妈妈,不是自己,孩子就不敢轻易做出自主选择。长期没有自主感的孩子会进一步缺乏责任心。TA觉得凡事都是妈妈说了算,那就啥也不要主动做,免得挨批评。等妈妈说了做什么才行动,长期下来会不同程度形成压抑被动没有活力的性格。而到了逆反期,这样的孩子会特别叛逆,家长说啥也不听。相信很多家长已经体会到了。这样发展下去,学习责任,成长责任迟早也会转移到妈妈身上。因为孩子从心里觉得,是为妈妈在学习,不是为自己学习的。
某种程度上,很多二流企业里流行的生存法则“做多错多,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也是这种传统教育的一个延伸。啥也不做的人,基本上也是毫无生命活力的人。
内在动力和外部动力有什么区别呢?举个例子,妈妈在单位被领导不停安排指挥做事,和自己想到一个主意,想为公司做改善的心情能是一样的吗?肯定不一样,就算做好了事被夸赞,也不会觉得多快乐,跟自己主动想为公司做贡献的心情完全不一样,对吗?孩子也是一样,每个人天生都有的内在驱动力。需要自主自发的探索,而不是被动的要求。
内在动力是一个人成长的动机,没有外部的奖励和激励,仍然愿意自主向上的动力。内在动力强的孩子,不会因别人一句打击,就怀疑自己。外部动力强的孩子,要靠外在的奖励驱动才会做事。一旦失去外部刺激源,就没有动力。心理学有个小实验,在一个学校,随机抽出几个孩子参加有难度的竞赛,其中有几个平时被夸赞聪明的孩子,在竞赛面前,没有被夸聪明的孩子更勇于挑战,而被夸聪明的孩子,担心有的题不会做,会改变自己在别人心中的聪明印象,直接放弃。显而易见,想要真正的成长提高,内在动力决不可缺。家长要学会将孩子的内在动力还给孩子。
那么,怎么还给孩子呢。还从亲子对话说起,怎么夸孩子才好呢。要夸具体的事实,行为和人格,不要泛泛的夸你真棒。例如“宝宝,红灯亮了,你没有横穿马路,这样做是对的,真是个遵守纪律的好孩子”。为什么要夸具体的事实?对于多数人,好与坏的标准大体上是一致的。横穿马路就是不对,遵守纪律就是对。家长有基本是非观,孩子在父母影响下自然也会形成自己的是非观。凡事有判断标准,而不是妈妈。当孩子将是非观内化后,会形成自主判断的能力,即使爸爸妈妈做错事,TA也能辨别指出来。当父母持续强化是非好坏,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加和成长,TA会更进一步,知道什么样的时候该坚持原则,什么时候不必机械的坚持,而是灵活应对。
怎么夸人格,孩子想竞选班长,找妈妈谈谈,希望获得点信心和力量,妈妈就可以这样说:孩子,妈妈记得你上次就组织过一次小活动,完成的很好,不是吗?妈妈觉得你天生就有领导能力,勇敢去做吧。孩子是不是更有信心了,因为妈妈不但夸了一个具体的事实,还表扬了他的人格,妈妈认为他有领导能力。妈妈都相信自己了,自己还有啥理由不相信自己?孩子高高兴兴去竞选了。这就是夸孩子,一定还要夸具体的事实,进一步升级到人格。孩子会逐渐更有自信和人格力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孩子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感是创造力的基础,一个凡事没有主见的孩子,是不大可能有创造力的。
每个看似负面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的动机,大家都听过这话吧。一个孩子不想上学,跑回家告诉父母不想上学了,父母需要说的是什么?不是不分青红皂白骂他一顿,而是澄清事实,态度友好的问问为啥不想上?是学校有孩子欺负你了?还是学不进去?如果孩子说学不进去,不想浪费父母的钱,这时候就可以夸孩子的人格了,说妈妈很感谢你这么懂事,知道体谅父母赚钱的不易。不过该上学的时候还是得上学。妈妈记得上次XX那么难的事,大家都做不到,你就做到了。学习这种大多数孩子能做好的事,相信你也一定可以通过努力和老师的帮助做好的。
当一个家长能做到凡事发现孩子的正面动机,予以及时肯定,忽视看似负面不好的事实和行为,孩子就会成长为自动自发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好孩子。
近几年,家长可能都反复听到温柔的坚持这个养育概念。怎么理解?温柔是一种素质,包括了体谅、关怀、耐心,共情。相信没有人不喜欢被温柔的对待吧。孩子当然也一样。坚持是坚持原则,不对的就是不对,不管孩子怎样撒娇耍赖,不能做的就是不能做。家长不能因为围观群众多怕丢人就放弃原则,孩子不到一定的年龄之前,不能理解暂时的权衡,只会理解成只要撒泼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这是不是说,家长就要彻底控制自己,不能发脾气,不是的,控制不住的时候可以发,关键在于发脾气之后冷静下来的处理,该给孩子道歉,就道歉,说妈妈也会犯错误,对不起。跟孩子讨论下次遇到这种情况,妈妈应该怎么处理。是不是让孩子顺道也学会了处理情绪和提高了判断力,知道任何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
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孩子是,父母当然也是。父母认真提高自己,孩子也会在不知不觉间变成你期望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