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第四白话解释加问题解答一

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白话解释】

孔子说:居住在仁者所居之里,有仁人可以观摩学习,是件美事。一般人容易被染著,遇善则善,遇恶则恶,若随意而居,居所不选择仁德之里,不与仁者共住,安得称为智者。古语所谓,千金置宅,万金买邻。又如孟母三迁,皆是择仁者所居之里而住。

解法二

亦可引申选择朋友、配偶乃至职业皆须择仁,心态亦须择仁为安住处所,若不选择仁友、仁术、仁心而住,哪里称得上智者?

【章旨】

此章言居必择仁也。

1、現在買房都被建商操控,哪裡可以里仁為美?

2、現在買房強調的是生活機能的便利性,那有辦法做到里仁為美?

3、里仁為美的好處這麼多,為什麼大家不會重視這一條?

5、從事軍火工業,保家衛國,能算里仁為美嗎?

时哉老师:

谢谢大家的分享,获益良多,初步整理如下:

1. 里仁为美好处多,但是现在很多人只关注外在环境的便利、价格、学区,没有关注到风气的重要、自己内涵提升的重要,所以即便物质水平日益提升,还是有许多麻烦,过得很累。对物质的要求太多,追求名利的脚步太快,灵魂被落下了,没有用心去感受过里仁为美的好处,即使有人做模范和榜样,也得不到认可,所以没法重视这一条。

2. 小区缺乏传道的仁者,有了这些修道传道的人,小区有了榜样,会慢慢好起来的。此外除了有德的领头羊,还要有能配合他的人一起努力,共同兴办好的活动、读书会。

3. 外在环境上确实有许多限制,但学了论语,知道还是可以尽己所能去创造最好的条件。无论择偶、择友、择业、择师都要里仁为美。而抉择的关键在于自我知见和德行的提升,培养利他的公心。

4. 从事军火工业、卖棺材或丧葬业,本身没有善恶,在仁德者手中,就行仁道;恶人手中,就行邪道,看是谁在用。以军火来说,如果是保家卫国,那是正道;如果是为了谋取利益不择手段,那就是不正。


另外各行各业本身虽然没有好坏,看谁来做,可是职业行为还是有引导性,所以除非已经是能够通权达变之人,一般来说仍要慎选。孟子说: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白话解释】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久处贫困,久处贫困则为非作歹。不可以长处富乐,长处富乐则骄奢淫佚。仁者天赋仁厚,为仁无所希求,不求回报,只为心安理得,否则其心不安,仁者即使行仁获罪,也不后悔。有智慧的人知行仁能利益人群,利益人群才是利于自己,仁者智者对仁有深浅体会,然皆非外物所能夺,故可久处贫困或常处富乐而不失仁。学者先学习智者利仁,功夫日积,自然能安于仁心成为仁者。

【章旨】

孔子教人先闻见地知仁的重要,不因境况而丧失本心的仁德。

和和:

不仁者是外求,是乞求满足小我。仁者是内求,是满足大我,故不仁者不处约,不处乐。仁者安于本性,如鸟本有飞,鱼本能游,自然舒畅,活泼自然,故安于仁。


和和:

5、何为仁者智者对仁有深切的体会呢?

@時哉時哉 老师好!学生有问题向老师请教:

1、仁很难达到,孔子也只承许颜回为仁,其他弟子既然不仁,那他们也不能久处贫困和富乐吗?比如原宪和子贡。

2、有些人在贫困中未必为非作歹,富乐中未必骄奢淫逸吧?

3、仁者为仁时无所希求,不求回报,那孔子是仁者,他不是也想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吗?

4、利益人群为何就是利益自己呢?

中下根人,未得知者。善惡之道,未能辨別,隨境變遷,恣欲所迫,確須擇厘處仁。然今之社會,風腐氣敗,仁希難遇,厘亦難尋,唯能自度,得與聖典明師之中下根人,未得知者。善惡之道,未能辨別,隨境變遷,恣欲所迫,確須擇厘處仁。

然今之社會,風腐氣敗,仁希難遇,厘亦難尋,不得與聖典明師教導,何以美乎!厘為外物,仁以內本。只要把人都教好了,社風即轉,所謂心能轉境。善惡在人心,何事而不為?

感恩老師辛勤的教誨。敬教以待。

向他人学习,必是要反求诸己,验证于己心,如果没有反求诸己,向他人也学不到什么东西,有的只是口耳之学,而不能入心。故学习及成德必本诸内,即本诸心。

仁心是想要幫助他人成為君子,成為聖人的心。若對君子與聖人的內涵尚且都不知道,請問要怎麼生起仁心?把這些內涵都要透過聞思修才會,聞一定要是聽聞他人所説,向內求而不聽他人的,也不會學到什麼東西!

蘇毅一定知道答案,請回答看看。人是一個想要去利益他人的心,沒有他,怎麼會有想要利益他人的心呢?如仁心本有,那怎麼還會有楊虎這種壞蛋呢?蕭老師的也非常回答的非常好。

论语本章,按《论语新解》有两义:一居仁,二居于仁。居仁从内讲,居于仁从外讲,钱先生的意思是从内讲。

孔子没有给仁下过一个确切的定义,后来孟子说:“仁,人心也。”又后来郑玄以“相人偶”释仁,可见仁必本乎内而发于外。惟人心在内,故曰“欲仁斯至”;“相人偶”则人与人相处之道也,故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乃相人偶之始。故仁必内外兼具,相辅相成,如环无端,方可成此全德。

从里仁这章的本义来说,应是讲选择环境。但仁心在里的观点,也符合大学所谓“明明德”之意。另,修心不可离于外物,心虽居于枢纽,犹须格物致知,广泛深入探究万物,从中印证本心,否则即成守枯禅尔。个人拙见

了解您的想法了,很高兴有机会切磋

里仁篇是谈内,非谈外,主要谈何为智慧,智慧就是心安仁里。

仁本有,但需觉悟并践行,觉悟需师友帮助,但说到底还是自己明白。仁本有,故丢不了,失不去,但会被蒙蔽,故要明明德。

先回到里仁篇第一章,此篇是在谈外,而非内。

欲仁即来,因为仁是心上功夫,但是仁的形象与内涵若不知,如何欲仁?孔门中岂有不靠外在得仁之人?

若仁本有,为何失去,今炼成纯金后,是否日后又成镀金。

还是退一步言,即便本有,如何得之?非外在条件不成。主张性善的孟子,不就如此演示。

若内无本有,何来欲仁既来。人有仁性,本如金矿有黄金一样,本有是前提,含量也基本相同,但需要通过师者教诲,以友辅仁,做事历练,自己践行而不断体悟本性,修炼成仁,把金矿炼成黄金。没炼成黄金之前是“性”,炼成是“仁”,是全德。故夫子不轻易许人以仁,连他自己评价自己都说“则吾岂敢”,黄金没有百分之百的,因此谁都不敢说100%成仁。

弟子们问仁,孔子若未详加解释,谁能知仁?

子张以为令尹子文是仁、陈文子是仁,孔子皆不许。

子贡怀疑管仲不仁,孔子却承许。

若没有老师教导如何欲仁。

欲仁由何来?

由老师教导而来,善友提醒而来,仁里影响而来。

否则连仁的内涵都不知,如何欲仁?

我欲仁斯仁至矣

我们退一步说,即便采孟子所说性善的主张,要想找回本性的善良,外在环境也是不可少的,孟子的成长就为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所以回到里仁,是指外求有仁者、仁風之处。

仁与性不同,但无论是仁或者本性,孔子都未说先天本有。

故说性相近,习相远。

试问若仁是先天本有,为何迷失?

若会迷失,我们得到了仁是否终将有一日再失去?

习相远,如何习呢?要在外在条件上讲究,如老师、善友、好的经本、好的环境、好的作息等等。

@蘇毅 应该说在形而下入世的时候,还能不间断的契入形而上,这种成就的人必定有仁心作为他智慧的助伴,否则在世间的各种障碍他是无法突破的。

或者說孔子在不對境時,空空如也,仁心不生,也不違仁;一旦對境時,還是空空如也,但也同時生起仁心,通達各種關聯,可以這樣理解嗎?

@時哉時哉 或者這樣說,如果在形而下入世的時候,還能不間斷的契入形而上,同時通達中,同時通達各種關聯性,這時是否有仁心呢?

@蘇毅 一、二题谢谢王鹏的回答,其他问题以下给您参考:

3、仁者为仁时无所希求,不求回报,那孔子是仁者,他不是也想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吗?

答:所求与利他结合,这样的求是可以的。

4、利益人群为何就是利益自己呢?

答:利益他人时心量开阔,得人敬重,累积自己的能力,结交好友,积阴德等,好处多到说不完。

5、何为仁者智者对仁有深切的体会呢?

答:因为知道好处,体验到好处。

6.另外还想请教老师,颜回在屡空的时候,还会生起仁心吗?如果没有仁心生起,那孔子为何说他三月不违仁呢?是说在不屡空的时候吗?

孔子在空空如也的时候也是有仁心吗?

答:空空或者屡空,依照《论语讲要》解释为见闻识之泯绝无寄,是契入形而上的状态。尔时虽然谈不上仁心,但也没有违背仁心的问题。

今天很高兴跟大家有许多深入的讨论,无论意见是否相同,在讨论中都能激发许多的思考,这也是读书会可贵所在,不会有独学而无友之弊。此外当我们愈在古注中迷失,愈感觉到雪庐老人从古注中为后人做出抉择的可贵。

@時哉時哉 另外還想請教老師,顏回在屢空的時候,還會生起仁心嗎?如果沒有仁心生起,那孔子為何說他三月不違仁呢?是說在不屢空的時候嗎?

孔子在空空如也的時候也是有仁心嗎?

請老師指正及指教

應該是有學習了解聖人和君子的內涵,自己透過學習體會到快樂,然後在對到他人時,也想讓他人也成為聖人、君子,離開痛苦,得到快樂,才會生起仁心,沒有過去的學習,眼下的對到他人,或者心中想到他人,仁心也無法生起。

@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 老師您好!謝謝老師的鼓勵!學生也試著說一下:

1、如果仁心本有,自己可以生起,如有個蘋果在那裏,只需去除遮擋物就可以得到,那農夫也不必種下種子,施肥,澆水了,只需找到蘋果就行了,沒有原因就可以得到結果,不必努力也會成功,等等。

2、如老師所說,不必對著他人也會生起利益他人的心,那對著石頭也會生仁心。

3、如果仁心本有,那每個人都應有,可避開人世只求自樂的隱士也應該有,小人如陽虎也應有。

还有周游列国的历练,居陋巷的考验。孔子自己也感叹学易才能无大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未如丘之好学也。

本诸心以外并且跟孔子好好学,跟师兄弟们好好切磋,好好读书,都是这些外在条件成就的。甚至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不是吗?


绝没有闭关之说,颜渊博学于文,子贡多闻而识,怎么会是闭关呢?但子贡闻一知二,颜渊闻一知十,如果没有本诸心以为学,试问如何能做到?

将他人的教导好好的学习,内化,才有反求诸己的标准。否则每一个人的标准是什么?请问成为圣人与君子的标准是什么?没有学过的人会知道吗?

叶公跟孔子说,吾党有直躬那一章,没有孔子讲的正直的形象,我们会知道正直的形象长成这个样子吗?

仁心或者明明德,固然是自己的内涵,这点没有人反对,但这些内涵绝对不是闭关一直向心中求就有。需要有许多外在的帮助才能生起,这应该是这次讨论的重点所在。

@时哉时哉 老师好, 我试答@蘇毅的前2个问题

1、仁很难达到,孔子也只承许颜回为仁,其他弟子既然不仁,那他们也不能久处贫困和富乐吗?比如原宪和子贡。

答本章中的'不仁'应该是指仁心很少的人,所谓的'鲜矣仁',或者是不以仁心为目标的人, 和'仁者'的'仁'程度不同。如果以百分比来说的话一个可能是1%,一个可能是100%。

其它弟子虽然没有完全达到仁者,但他们都是君子智者,可能面对境界上心态会有进退,但他们都知道利仁的好处,又孔子也说过:"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所以其它弟子可以久处贫困或常处富乐。

2、有些人在贫困中未必为非作歹,富乐中未必骄奢淫逸吧?

答:有可能。一个是贫困和富乐的时间长度不够长,程度不够严重,一个是没有为非作歹的机缘。

个人见解,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指教。

里仁为美篇,应该翻译为:心安在仁性(本性)里是最美的,选择时,心不选择安在“仁”里,怎么算有智慧呢?

儒家讲内求,绝不是寻求好的住处,这与孟母三徙没关系,孟母正是因为心选择仁才三迁。

儒家讲真正的智慧就是“心居仁”。这就可以解释颜子三月不违仁。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白话解释】

孔子说:仁者是有公心的人,不会像一般人处世间感情用事,爱憎但凭个人私欲。仁者有智慧,懂得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仁者不会随便讨好人,一切站在公心出发,以公来权衡得失。故唯有仁者,能审查人的善恶而喜好他或讨厌他,如此,善人能得利益,使善道光明昌盛,而恶人得到惩戒,使恶行消失匿迹。

【章旨】

此章言仁者无私心,能审人之好恶,如雪庐老人所说,仁者有公仇。

和和:

大家早关于今天的论语,试提以下几个问题,欢迎大家交流。

1、仁人有时候表现好恶,得内伤,该怎麽办?

2、有时表现好恶,若无控管情绪的能力岂不是更不好?

3、他在表现好恶的时候,我怎麽知道他是仁人?

4、他无恶的时候,我怎麽知道他不是骑牆派?

@王鹏 您好

時代的人,尤其是今天,如《弟子規》云:流俗衆,仁者希。

学習中華文化,若不涉入經典,再依好老師善知識,如唐老師的無私教誨,还真不容易去理解仁人的形象。


所謂的"君子",末学認為君子必須要有仁愛心,公心,多才能(指多方面的能力,如,周公,諸葛孔明等),及形而上学的心。

而仁人的形象,末学通常以以下標準來分辨之: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末学对於君子仁人的認知还是非常浅薄,故在生活中所面對的人仍保持保守的態度。所以,末学还是以历事觀心为妥。

真实的分享,有偏頗及不足之處請学長指正。謝謝!

@Tang Lik Koh     第四问我想可以从这个人平时所接触的人群看,是接触君子多一些,还是接触小人多一些,观友知人。个人见解

老師,我試看分享这几道題:

1、仁人有时候表现好恶,得内伤,该怎麽办?

答:仁人無好惡,表現好惡只是在表相上,内心仍然安於仁,故不致得内傷。

2、有时表现好恶,若无控管情绪的能力岂不是更不好?

答:此题若指的不是仁人,有时表現好惡而失控,則在所难免。  若指的是仁人,則不患失控情緒之虞,因仁人行的是中道。

3、他在表现好恶的时候,我怎麽知道他是仁人?

答:仁者安仁,他在表現好惡時,仍然是氣定神聞的。或用視觀察三种觀察法觀之,应該就相去不遠了。

4、他无恶的时候,我怎麽知道他不是骑牆派?

答:沒有好惡事來磨練,還真難辨是何許人也。

以上淺見供分享,有偏頗不足之處請老師指点,謝謝!

3、他在表现好恶的时候,我怎麽知道他是仁人?

看好恶是否有利于人,有利于公家,不知可否?


4、他无恶的时候,我怎麽知道他不是骑牆派?

此问所说无恶应指无恶的言语和行为,然后不知他内心是否有恶,而且对象应是恶人恶事,可以从公私上看,若是在私人上无恶,那是仁者存心,若是在公事上无恶,一般来说是骑墙派。

以上拙见,请指教。


  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白话解释】

解法一

孔子说:诚然能存心在仁,一心向往仁德的人,自然不会有坏的念头和不好的行为。

解法二

孔子说:诚然能存心在仁,一心向往仁德的人,便不会憎恶他人。志于仁者,能以仁厚待人,遇好人,固然能以善心待之。遇恶人,亦能以善心劝他改恶向善。

【章旨】

承上章而言,如雪庐老人所说仁者无私怨。本章与上章文义相承,上章言能好人之善,能恶人之恶,一切出自公心。本章是无个人之好恶,就算此人昔日为恶,只要肯改邪归正,改恶向善,无不接纳,谓之仁者无敌。依解法二更佳。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白话解释】

孔子说:财多与位高是人所贪恋的,但必须取之有道,才是可居可取。如果不是以仁义之道而得财富权贵,仁者不居不取,即所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反之,无财无位,生活贫困是人所嫌恶的。君子行道,应当得富贵,而反得贫贱,此时贤能的君子深知,时代有否有泰。在否闭不顺的时候,君子虽有能力去除贫贱,但若必须舍去所行的善道,则宁守善道,而不去贫贱。

君子舍弃了仁心仁事,如何得成名为君子?君子既然不可以舍去仁,则须经常保持仁心,在平常即使一顿饭的时间,也不能违背仁心。在最匆忙、遇到紧急问题的时候,心必定安在仁上。在遭遇危险,甚至面临死亡之际,他的心也必定安在仁上,可见君子无时无刻皆不离仁心。

【章旨】

此章言君子行义存仁的形象。


解法二孔子说:人的过失是由于偏袒自己的亲戚朋友。例如,有一个很正直的人,他父亲顺手牵羊,儿子去官府告父亲的状,这虽然是正直的行为,确没有维护到五伦关系。父亲与儿子应该互相为对方隐瞒过错,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样做虽然有过失,但正直、仁义就在其中。人的过失,虽各有不同,但观其动机,就能知道他的人品。老師,以上解法二,身為孩子,知道父親犯錯,一而再的勸導,幾十年來父親都沒改變,請問老師是繼續勸或不再勸?子為父隱,正直、仁義就在其中。但父親變本加厲,連孩子的東西都偷,請示老師,該隱而繼續讓父親為所欲為嗎?


心得分享:快乐不是环境带来的,而是你如何去善用其心。你的情绪能够利他,这样才能发挥情绪的大用。如何学习情绪控管呢?一定要以古圣先贤为典范,才知道标准在哪里,不然学的都是自以为是的情绪管理,反而情绪越学越大。

以上是末学的浅薄心得,不对的地方请老师学长们指正。谢谢。


刚看完,情绪管理的重要性,生理、心理、认知、行为,论语中的情绪管理。想知道如何将情绪管理落到生活的实处?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让度国家利益使伦常维持,更有助于社会的和谐,这是有共识的,只是让度的程度跟范围有所不同。


再说,假如父亲犯罪儿子因为隐瞒受到国家法律的处罚,此时父子服膺于法律规定本就应当,但是对于儿子隐瞒情节,人情上其实不用过于责怪。因为这是出于人伦自然。

不敢當,生疏了。

終於有父親站出來辯解了

刑事诉讼法第188条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

  免除被告人配偶、父母、子女出庭作证义务,体现了古代“亲亲相隐”的理念。“亲亲相隐”,并不只是中国古代法制的特色,西方国家如德国以及韩国和日本,也都有近亲属有拒绝作证权和近亲属窝藏得以减刑或免受刑罚的规定。


和和:

看来是我对何为“过失”理解不到位。孔老夫子这么说只是希望我们多点仁心,如何见仁,对吧?多谢老师点

大家好像都蛮想把父亲押到法庭上的(开个玩笑)

不知道有没有为人父亲的想表示一下看法

先说明一下解法二为何这样解:

因为“党”字解为“朋党”,讲要依照刘开的《论语补注》:“有所亲比谓之党。“人的过失,因为偏护亲友,所以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偏护出于私情,以私害公,故为过失,但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顺乎人伦常道,合于仁心,为孔子所许,观其过,反而知其仁。

末学认为,国家制定的法规法律是针对所有关系制定的。当父子关系与之相冲突时,应以此为重!才可体现正直仁义在其中!@時哉時哉 老师

@時哉時哉 老师,我感觉解法二有些矛盾啊。“孔子说:人的过失是由于偏袒自己的亲戚朋友。”怎么后面又说“子为父隐,父为子隐,这样做虽然有过失,但正直仁义就在其中。”这里的正直仁义指什么?无底线地维护五伦关系吗?如果父亲犯了小错屡劝不改也不告官,等犯了大错时锒铛入狱甚至判处死刑了,是不是后悔已晚?这种情况下,这样的行为是否为愚孝,是否为大不孝?所以我觉得这里不单要观其动机,还应该看其行为的“度”的问题。还有“大义灭亲”是为不仁吗?这是我个人对今天学习内容的一点思考,如有不对,请老师多指正。

@沈麗星xingxing 孩子劝谏父亲仍是要继续的,方法上可以有各种的善巧。

一般父亲使用孩子的东西谈不上偷(此处先不论法律上的定义),肯定是父子亲情之间有很大的问题了,所以孩子会有被偷的感觉。究竟是孩子太苛薄,还是父亲没有尊重孩子,这样的家务事也不是这边能够论清楚。

先前时哉公众号关于“父为子隐”的文章有提到,隐不是放纵,不是不劝谏,不是要孩子成为共犯,孔子也不赞成曾子受父亲大杖之责而不逃。隐是为了保护父子间的亲情,国家的正义自有执法人员去执行,这不是为人子要做的事情。

  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字词解释】

恶:恶wù,厌恶。

【白话解释】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以行仁为所好的人,也没有见过遇见不仁之人就厌恶的人。喜好仁德的人,凡事皆依于仁,是实行仁德的上等者,好到无以复加,无人能更上于他。厌恶不仁的人,便不会与不仁的人亲近,所以不会让非礼不仁之事加陵在自己身上。有谁能在一日之间用他的力量努力行仁呢?如果有人能够一日力行孝悌忠信,就接近于仁了,孝悌忠信,有浅有深,人人都有可行之力,或者有人肯用力于行仁,而苦于力不足,但我终未见到这种人。

【章旨】

此章是孔子勉人努力实践仁道,不要自暴自弃。

【白话解释】

解法一

孔子说:人们所犯的过失,各因其个性之类别而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农夫不能耕田,是他的过失,若不能文书,则非其过失。观人的过失,要能随类而责,不求备于一人,则如此观过之人是有仁心的人。若不依类而责,例如责备农夫不能文书,则知此观过者是不仁的人。

解法二

孔子说:人的过失是由于偏袒自己的亲戚朋友。例如,有一个很正直的人,他父亲顺手牵羊,儿子去官府告父亲的状,这虽然是正直的行为,确没有维护到五伦关系。父亲与儿子应该互相为对方隐瞒过错,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样做虽然有过失,但正直、仁义就在其中。人的过失,虽各有不同,但观其动机,就能知道他的人品。

【章旨】

孔子说明因过失而可看出人之本质,此是评价人物深一层。

  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白话解释】

孔子说:人在世间,须知为仁之道,方能立己立人。若明白为仁之道,就不会妨碍家庭、社会、国家,此人算是对大众有利。反之,如果不懂为仁之道,则必害人害己。学仁道固然很难,要听闻仁道也不容易,所以若能早晨听闻仁道,夕暮而死,就不虚此生了,否则纵使寿命八百年,亦枉为人。

【章旨】

此章疾世无道,并言人不可以不知「道」。

关于今天的论语:

(1)人之于党,观过知仁,可见有时是,观其功反而不是仁,不是吗?

(2)可见观很重要,由观而知是仁还是不仁,但此观力由何而来?

(3)你之功过,他观而知是不是仁,这样的善友,如何而得?

[if !supportLists](4)[endif]由本章如何体悟规过劝善实在很难?

大家好,关于今天的论语,提出几个问题,欢迎交流:

1、有说富贵学道难,难道学道一定要贫穷吗?

2、在这个时代,贫穷弘道有其障碍,在这个时代没有话语权不是吗?

3、在邦有道的时候,贫且贱焉,耻也。如何会有恶衣、恶食的情况?

4、在这个时代,以子贡的形象来弘道,总比颜回来弘道好很多,不是吗?

贫穷得道(经历过困苦的人更能发现人性与本心)富裕弘道(人都有上行下效的心理,富裕不只说经济,而更多的是指被社会尊重的人)

无论贫穷与富贵,关键在于要尊道。若不尊道,再富贵的人也无法弘道。

@時哉時哉 老师,时代不同了,但还是不能恶衣恶食的,有条件还是要把自己收拾清楚,毕竟人都需要舒适和美丽的,在哪个时代都有贫富差距,不管哪种,都是要受到苦难的考验才能成长。

说贫穷不能弘道,反过来说,富裕之人弘道更难,傲慢之心越于道上,更不可能弘道。太多这样的反例了,很多富裕之人弘道,把道弘到沟里去了,反而障道。

其实有些问题当然是故意提出來,并不是赞成这样的说法。

不过当我们能够经过思考,提出有力的论点来支持经典的说法,才能真正深入经典之中。

因为本章说士不能耻恶衣恶食,故有此问。

另外现在大家往往愿意听成功的企业家来说说人生经验,居陋巷,大概只能继续居陋巷好像弘不了道?

有钱没钱,都是命中注定,不是我想子贡就来子贡,我想颜回就能颜回的起来,贫也修道,富也修道,道与贫富好像没有关系吧?

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白话解释】

孔子说:人在世间,须知为仁之道,方能立己立人。若明白为仁之道,就不会妨碍家庭、社会、国家,此人算是对大众有利。反之,如果不懂为仁之道,则必害人害己。学仁道固然很难,要听闻仁道也不容易,所以若能早晨听闻仁道,夕暮而死,就不虚此生了,否则纵使寿命八百年,亦枉为人。

【章旨】

此章疾世无道,并言人不可以不知「道」

关于今日论语,试问:

1、乡下有很多人,还不是没有听为人之道(仁道)一样的,心存善良,不是吗?

2、朝闻道可不可以说闻性与天道?

3、本章最重要的是闻道,如何令自己有道可闻?

4、做有意义的事,也让自己没白来人间,何必一定要闻道?

5、现见很多闻道之人,心思可议不是吗?

欢迎大家多多交流。

唐老师,各位老师好。

机会难得,抢个板凳坐一下。试着说说,请老师指正。

1.乡下人一样心存善良,但没有闻道,会不会有可能成了“乡愿”。再者了凡先生说,善有十个辩证,如果没有学习,他的行善会不会不圆满?

2.朝闻道,最好就是闻性与天道吧。如果不是性与天道,那就不够究竟了。

3.如何让自己有道可闻。要学习经典充实自我提升见地,然后才能结交良师益友。只有结交良师益友才能不孤陋寡闻,不会学偏了。天助自助者。

4.光做有意义的事而没有闻道,就像千里跑得很快而没有正确的方向和目标。浪费能量啦。

您已经分析得很好。

最高的境界如孔子,是无可无不可,以道义为准,出处没有执着,不必然进,亦不必然退,唯义所在。但圣人行权之道,非贤人所能能及,何况凡夫。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充实自己判断进退得失的眼力,还要拓展公心,避免该让的时候让不下去,而另一方面也知道,即便退也不是退休,是继续充实自己,以待天时。

孔子造命的那一分他是觉得是可以为之的

判断可与不可:可,上下公心,国君重视之下,从上往下推展王道。这是理想的可。不可:乱世涛涛,私心涛涛,君臣父子不再。无人理解圣人的道与做法,就连隐士高人都劝归隐。看似道不可推,夫子在政治推展不了,改全力办教育,他尽人事听天命,相信通过弘道能传承、能弘扬道,最终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可以删诗书定礼乐,写春秋,无人异议。他为这是他认为可为的一分。

感谢老师!在位仍有可为,有人争,看争的人是公心还是私心。若公心,且能力强于自己,则学尧舜禅让。若私心,则当仁不让。如孔子上位七日,诛杀少正卯,又如射乎,拿出其争也君子的气势。

在位若仍有可为,但有人要争,那让不让呢?

可不可为如何判断?

他赞叹宁武子的知,但自己并没有采取跟他一样的做法。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他放弃大司寇出走鲁国并没有放弃道,而是开始了寻求推展道的漫漫长路,其实也有知其可为的一分。

第二題:是讓政局腐敗,但君子在其位也無法行道,如孔子56歳時"受樂去魯"。孔子曰"邦有道則見,邦無道則隱",也讚寧武子邦無道則愚,其愚不可及。

學生試答第一題:治國須禮讓,但唯行仁不能讓,利人之事要積極實行,就連老師也不能讓。

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白话解释】

士:指还没做官的读书人、知识份子。孔子的教育,在使学者由明道而行道,不在使学者求仕而得仕。若学者由此得仕,也要藉做官以行道,而不是为了谋求个人生活的安稳富裕、尊贵荣华来做官。故来跟孔子学习的学生,孔子必先教他志于道,也就是以道存心。

孔子说:假使一位读书人志在学道上,却因为衣服穿的不好,饮食吃的不好,而觉得羞耻,可见他的心仍然在名利上,心志实则未立,故不足以与他谈道。

【章旨】

此章言人当乐道,不被穷困所系。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白话解释】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人不违逆,也不贪慕,惟义是亲,即对于有义的人,就与他亲近。君子对于天下事,既不预先存有绝对如此或绝不如此的成见,胸中充满广大公心,以义为衡量标准,合于义则行,也就是不问亲疏,但以道义是亲。

【章旨】

此章明孔子以义为衡量人事的标准,合义则道,违义则不从,故曰义之与比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457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37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696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83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5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05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20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11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82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74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53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3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76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7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74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89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83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其实很早之前就有意识到工作几乎占据生活的大半部分 尤其作为资深单身狗 工作差不多要占绝大部份 这还是在我极力把工作...
    SecretPlant阅读 190评论 0 0
  • 月子餐一款,山药猪肚莲子汤,具有养胃健脾安神~
    禧珍阅读 542评论 16 7
  • 在上周末的混沌同学聚会时,喵同学特别推荐了一本书——《反脆弱》,并推送了樊登的音频解读版本。回家路上就迫不及待开始...
    海波_自驱成长阅读 1,085评论 0 0
  • 只有自己付出心血的是关注,其他的充其量是敷衍
    逢时开运咨询阅读 186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