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训练声音有方法。
先找到最理想的音,然后沿着这个音往上或往下唱,嘴和喉咙的位置保持不变,在唱临近的音时用心体会,尽量模仿那个最佳的音,这被称为“自我模仿”。每个人都应当拥有“声音的记忆”。要格外留意嗓音和喉部的感觉。歌唱较为抽象,务必关注咽喉肌腱等发声器官的机能状态。声音的记忆,不单指音调,还涵盖音质、音色和力度。要追求上、中、下声区的统一。
7.发声的基础要素众多。
首先,喉部肌肉要促使喉结稍向下移动,如此在声音的圆润度和音量等方面会更出色。其次,唱歌时要维持一个气柱,与自然嗓音相反,在有气柱的基础上,越是到高声区,声音越宽阔、越响亮。所谓打开喉咙,就是让喉咙敞开,使声音不受压抑、自由出入,打开鼻腔、进入头腔,自由振动产生共鸣。要有呼吸的支撑,以获取最大的共鸣效果,而不是打开喉咙后挤压,导致声音苍白。倘若能找到准确的位置,声音就会自然而然、正确无误地进入面罩。
8.声带如同橡皮筋,既能拉伸也能扩展。
但如果一个人并非正常发挥自身真实的音质,而是刻意撑大中、低声区的声音,那么高音是难以唱上去的。即便勉强唱上去,发出的声音也会摇摆不定。正确的声音位置是:依据高声区声音的宽窄极限和高位置,来确定中、低声的声音音量及位置,而非将中、低声区的声音强行撑大往上练习。唱第一个音时,喉结下沉,接着往上唱第二个音时,控制喉结不动,第二个音练好了,再依次练习第三个、第四个音,逐步递增。
9.打开喉咙、稳定喉结与喉头两侧肌肉用力之间存在关联。
喉头两侧的颈部肌肉有力,目的是协助喉头打开,而非捏紧喉咙。正确打开喉咙的感觉是颈部向四周扩张。最简捷的办法就是,以自然打哈欠的感觉说话和唱歌。还有一个方式,就是歌唱发声时嘴巴要呈微笑状。撅嘴、拉下巴会使嘴巴形成竖椭圆形,容易导致喉咙发紧。
10.如何处理换声点是个难题。
中、低声区的声音,若能与高声区保持同样的宽度,就易于过渡。倘若下方拓展过宽、撑得过大,过渡到高音时就会困难重重。在低声、中声区开始往上唱时,要预先构想高音的声音位置,依照这个位置演唱,就能顺利完成过渡。因为声音的位置始终要保持在面罩共鸣之中。唱过渡音时,不要用力过猛,要唱得轻柔并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