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消费,原本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是欢乐的。
但现实中的网购,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尤其是当你看重商品品质,对价格却不是很敏感的时候,这个问题会更突出。
它就是:挑来选去,看来看去,我不知道该买哪一个了!我的购买决策开始变得纠结痛苦和无从下手!
先从我个人的生活经历说起吧。
15年老婆怀孕了,因此需要给老婆和即将出世的孩子买很多商品。比如防辐射服、孕妇枕、尿不湿、婴儿车、婴儿床、奶瓶等等。这个时候,老婆因为身体状态不是很好,不想长时间看手机。那我就尝试着来买。
但结果通常是看了大半天后,老婆问我“东西你买了吗?”,我只能回答“没买呢,还在看。。。。。。”
直到现在,这个问题还伴随着我和老婆日常的网购生活。
到底是为什么呢?我自己之前的工作经验也是在电商领域,所以我决定沉下心来好好想想。
我觉得这有很多原因,总体来看分为两方面:消费者和电商平台。
消费者自身相关的原因:
A. 当你对品质有要求的时候,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
现在国家也在谈消费升级,这其实最终要体现在每一个老百姓的身上,当然也包括我。以前,我们对于消费品的要求是“从无到有”,即有跟没有的差别。但现在,我们的要求是“从有到好”,即我们关心的是品牌可信度、是商品质量、耐用性、易用性等。所以,在购物时,我们会首先排除那些价格最低的或者没有品牌的商品,然后去挑选中间或者中上价位的商品,这里的可选空间肯定是最大的,因为生产厂家也知道这里是销量最大而且有较大利润空间的商品。
好了,这样我们看到很多品牌不同型号的同类商品,我们的选择空间是最大的。搜索结果页上有几百上千页的商品。很多是我们没有见过、没有听过的品牌。
到这里,我们下一个要说的问题出现了。
B. 消费者缺乏商品基础知识,学习成本高
面对上万件商品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按销量、评价数排序,或者按我们熟知的品牌去筛选。但这都是有局限性的,因为不一定评价、销量高的就是好商品,你不了解的品牌不一定不好。另外,还有一些商品品类要求有一定的相关基础知识。比如,儿童安全座椅,行车记录仪、婴儿奶粉、手机、电脑等等。
这些商品知识,我们在电商平台上是不能很好学到的,后面我们会详细讨论着一点。因此消费者需要跳出电商平台,去百度等垂直品类网站去搜索,去了解。这一过程,其实是很花时间的,也是很纠结的,因为会有各说各话的情况,消费者还需要明辨是非。另外,很多都是零碎的信息,我们要看很多个问答页面。但很有可能获取到的价值信息有限。
下面我们说说。电商平台相关的原因:
A. 卖家比买家拥有更强的话语权
你想想,当你进入京东、天猫,打开商品详情页的时候,你看到的商品主图、详情页图片,文字描述等等,都是卖家以自己的利益角度来撰写生产出来的,卖家会重点突出它们要突出的点,也许买家关心的问题,卖家不知道,或是他们有意去避免的。
卖家的话语权无处不在。
而买家在电商网站上唯一能生产内容的地方就是商品评价。依靠商品评价来形成靠谱的购物决策可行性有多少?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二点。
B. 商品评价可以失真、传递的价值信息有限
试想一下我们自己的购物经历,很多情况下我们去写评价都是因为购物体验不太好,才会去上面发泄一下,如果买到的东西很满意,我们其实不会主动想起来去写写评价,这才是正常自然的购物经历。当我们不满意的时候,比如快递员让你下楼自取、或者快递包裹破损或者商品很差,但又没差到让您退货,你想到的是去写个评价。
这么来看,商品评价应该是有很多差评,差评率应该很高才对,但实际情况是什么呢,商品好评率还是很高的。
去京东看看,商品好评率大约在97%。 为什么呢?因为有很多卖家在通过物质手段去鼓励买家写好评,比如好评返现,好评抽奖等等。有的商家干脆去付费刷评价,这种评价的参考价值几乎为零。
天猫做的更惊奇,评价里根本不区分好评差评,看到的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试想有几个人有耐心翻看?
另外,电商评价还会有敏感词屏蔽机制或者偏袒卖家的评价推荐机制。相信大家都看到过,京东上关于价格的很多词语会被替换成星号,
此外,评价的内容比较短,很少有买家会长篇大论,传达的信息量有限。你所关心的点,评价里根本没有覆盖到。
C. 电商平台利益上的矛盾
电商平台可以说有2大类:一种 京东自营这种模式,另外一种是天猫这种“集市入驻”的模式。
自运营模式下,就等于自己开了一个店铺,当买家评论你商品不好,服务不好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掩盖,而不是把它放在显眼的位置上去。
集市入驻模式下,电商平台生存所依赖的收入都是来自于商家,商家越多,平台的收入才会越高。试想,如果平台真的完全按照消费者的利益去考虑问题,会有很多商家由于商品质量问题或者服务差而没有生意或者收入低,那它们就会关闭店铺,商家数量会变少,平台收入会减少。这不是平台想看到的。
平台可以宣传自己是保护买家利益,但不要忘了,平台的收入主要源自商家。平台试图在商家和买家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但这一点真的存在吗?
以上就是我关于网购决策难的思考。
说了这么多,大家觉得这个问题的出路在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