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年,我养成了一个打赏的习惯,这个一部分源于我确实从那些无私分享的知识工作者那里受益匪浅,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也开始拿赏金了:)虽然只是几块钱,但是得到认可和激励是远超出这些打赏的。我也开始逐渐的相信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为内容买单,为“善意”付费。
昨天去给一批银行的志愿者做培训。她们很喜欢做志愿者,因为领导准假做志愿者挺好。但是,领头的那个跟我诉苦,现在做个志愿者好难。我很好奇,为什么呢?原来她们在那种全国会议期间希望抽出半天让这些高管们体验公益。她们联系了孤儿院,孤儿院问了她们的预算几乎没有之后就没什么回音,领导们也热情不高关于预算避而不答。她问我,是不是我们预算太少人家不乐意?还是因为她们的服务是一次性的~看着她郁闷的样子,我就转而问,她们有没有尝试过其他志愿活动,例如捡垃圾……她说,之前做过,大家都不是很喜欢。那教育呢?除了贡献体力也可以贡献智慧。但是她们的希望是能够就近、时间也很难协调,周六周边找些打工子弟服务很不容易~最后我建议的给高中生和大学生做职业咨询服务她总算觉得可行了。接着,做这个场地怎么办?会需要其他费用吗?我只能说你可以像今天这样放在餐厅,不得不说我进来消费了一杯果汁,她们的员工没有。她说,那还是放在办公室吧,支付点电费还行。那活动组织费用呢?我只好笑笑作为牵线的我不收钱,你要给组织学生的一些费用,她继续问大概多少,大概一两千,她觉得还是需要回去商量看看。
提供志愿者服务,其实是服务的一种,即便有很强烈的公益色彩,但是不意味着免费。每次活动背后那些公益全职人员的工作都是有成本的,如果不考虑这些成本很难有持续的公益。收费越高,服务越有保障,这是基本的商业原则。适合公益吗?我认为是适合的,相对高的收费说明机会成本高,会带来更专业的服务更重要的是引导机构往更强更好的目标去发展。如果公益服务的价格提升到一定程度,并且广泛被接受,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投入把这个事情做的更好。
这个让我联想到我4年的志愿环保工作。我们几乎是没有任何被打赏的,以至于进入全职实习一个月1000都因为绩效要被扣也是觉得很开心,并且拿出百分之二百的热情做事情。可是,这样的长期的这种投入收益模式走出校园就行不通了,走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