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逛微博的朋友应该知道,在上面经常会有人被“挂”。如今的微博就好比一个大广场,每天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随着信息互通的日渐便利,当有人遭遇不公,求助无门时,微博成了他们的申诉之地,“挂人”也成了维护权益的手段。
刚开始甲把乙挂上微博时,你看着那些文字与图片,对甲深信不疑,对乙咬牙切齿。不曾想几天后,剧情一百八十度反转,你又怪甲奸诈误导,反而对乙深感同情。直到后面甲继续贴出更多证据,挽回局面,你开始怀疑人生,发誓此后不再吃瓜。
面对这种争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好似墙头草一般,左右摇摆。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缺乏独立思考,甚至害怕独立思考。
从小到大,无论是九年义务还是大学教育,我们都被灌输“标准答案”这一概念。就连在家里,父母也会以“为了你好”为理由,要求你按照他们的路子走。当你对“答案”产生质疑时,他们甚至会觉得你难管教,把你视为“问题学生”。于是你因害怕被否定,不敢再轻易有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也形成了“人云亦云”的思维惯性。
正是独立思考的“供不应求”,才显得它尤为金贵。要想不让自己优柔寡断没主意,被他人牵着走,我们必须得学会独立思考。所谓“独立思考”,其实是先要“独立”,再来“思考”,也就是说得先能分别他人与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形成自己的理性思考,它的目的是为了考量他人及自己的想法是否符合逻辑。
可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学会“独立思考”呢?别急,且听我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了解阻碍独立思考有哪些常见的思维误区,然后再想办法将这些误区一一攻破。常见的思维误区有三个:自我为中心,盲从信息以及简单归因。
一、确认讨论对象,不再“自我为中心”
“玩电子游戏就是浪费时间,消磨意志,一点用都没有!”当你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相信很多年轻一辈的朋友会提出反对,因为电子游戏其实也有不少好处,它可以锻炼大脑思维和反应速度,结识好友学习团队合作,还可以释放压力;而年长一些或者平时不玩游戏的朋友则会认为,电子游戏容易让人沉迷,不仅影响学业和事业,还得不到实际利益,简直百害而无一利。那为什么面对同一件事,双方会有如此不同的态度呢?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环境、认知水平等都不尽相同,当我们面对信息时,会下意识从自身出发,选择性地关注部分信息,片面地做出判断。这就是所谓的“自我为中心”误区。
那么怎么做才能破除这个误区呢?我们得先找出讨论对象,关注信息所讨论的究竟是什么,而不是被自己的感觉主宰。论证有三要素,论题、结论和理由。换个说法,就是讨论的是什么?对方想让我相信什么?对方怎么证明ta是对的?
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讨论的范围是“玩电子游戏是有害还是有益?”而原文想让我们相信的是什么?有害对吧。再看看这结论的理由,浪费时间和消磨意志。这样我们就清楚了讨论的对象是什么,更好地进行理性思考。接着要注意的是,论题分两种性质,描述性和规定性。描述性论题是针对事物客观状态提出的问题,比如“太阳是不是东边起西边落”、“长江是不是中国第一长河”这类论题;规定性论题则与个人主观想法相关,讨论的是该不该,好与不好等。像上面的问题,便是规定性论题,这类论题是没有正确答案的,面对它们我们不该关注结论本身,而更需关注得出结论的过程是否合理。
当我们搞清楚了讨论的对象,明白它们的性质,就能理性地去剖析,判断它们的结论或推导是否合理。然后吸取他人优秀的点,摒除自己不合理的部分,最终糅合出更为客观的结论,从而跳出“自我为中心”这个误区。
二、检验证据效力,脱离“盲从信息”
“嗡~”手机无声一震,我打开一看,是父亲在家庭群发了一条信息。大致内容是说火星的小恒星今晚靠近地球,辐射极大,请大家务必群发给关心的人,提醒亲友在凌晨十二点半至三点半关闭手机。出处还是中央13台新闻!
这种消息仔细一想不难发现其中猫腻,就算“恒星靠近辐射大”这个假设成立,手机的辐射微乎其微,关不关基本没差别,中央台肯定不会播报这种信息。但父亲依靠出处是中央13台,便轻易选择了信任。这也是我们经常存在的一个误区──“迷信权威”,一看到是专家教授或权威频道、媒体等,就容易放下戒心,不假思索地接受。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会面临成千上万的资讯,为了减少思考工作量,我们很少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深入判断,当看到有专家意见或数据报告时,更轻易接受。面对这种情况,我给大家几点建议。首先找出支持结论的理由,判断支持理由的证据效力如何。比如看到“某某专家研究发现···”,“数据调查表明有XX个···”之类的,得判断这个专家或者研究报告是否真实存在,其中的权威性如何,这背后有是否存在利益相关?假如这些报告只是学生调查的结果,又或者专家并非擅长这个领域,那我们就得存个心眼了。
除了“迷信权威”,常见的误区还有“随大众”。我们买奶茶的时候,会挑排队长的店;逛淘宝的时候,也会优先选择好评多的商品。因为我们会下意识觉得,大家都说好,那肯定就是好的。可实际上大部分人认同的不一定就是对的,也不一定适合你。就像鲁迅先生说的“从来如此,便对吗?”最后我们还是得回归到论题与理由本身,理性地去判断其中可信度。
希望这些建议能帮助你早日脱离“盲从信息”,有自己的判断,不再被误导。
三、提防逻辑错误,拒绝“简单归因”
我身边有个朋友,毕业几年一直找不到稳定的工作,经常在工厂做几个月又归家坐上大半年,然后又去餐厅打几个月工,继续嫌没前途,回家再待着。七八年过去了,他还是没有一份正式的工作,钱没挣到,经验也没攒着。
我回家曾经几次和他聊过这话题,他不是怪自己非本科毕业就是怪父母没门路。可这两样真是原因吗?我可不认为。他简单地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学历与出身,从不考虑自身存在地问题,这就是“简单归因”谬误。
又或者我们听到某公司有员工猝死了,有人就会跳出来说,肯定是公司毫无人性,工作量太大把人搞垮了。但员工有先天疾病,或者平时不注重健康自己留下隐患,都是有可能造成这现象的,简单地把责任归咎于公司,同样也是犯了“简单归因”的错误。
我们来看第一个案例,非本科毕业和父母没人脉只是让他找工作的门槛高些,需要他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提升自己以匹配更好的工作,但这些并不是直接原因。毕竟专升本和自己搭建人脉也能改善这些问题,主要原因还是他自身定位不正确和不肯付出。这种把相关事情认定为因果关系的想法,便是谬误所在。
我们需要留心检验结论与理由之间的因果关系,避免出现逻辑错误,拒绝再犯“简单归因”谬误。
接收信息时人云亦云,遭受质疑时哑口无言,做决策时摇摆不定,相信都是大家一心想避免的情况。“独立思考”能帮助我们尽快脱离这些窘境,当然,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不是听我三言两语就能做到的,还需要大家刻意去练习。但愿这篇文章对你们有所帮助,大家一起努力,做一个掌握自己思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