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近岁末年终,很多阅读好者又开始制定明年的读书计划了。无论这些人是喜欢读书,还是想通过读书求得更大的进步,他们读书计划都是又大又长,每年读100本书也就是算刚起步。读书很多的人或许会计划着每天读一本书。也许有些人就没有计划,但他每年却要购买很多很多书。
我也有读书的习惯,私人的书架上大约有3000本藏书,其中一部分我曾经仔细读过,还有一部分就是读了几页或者几十页或者没有读完。而剩下的很多书我却一页都没有读。每年都会有很多新书插入我的书架,我也会有计划地扔掉一些自己不需要的图书,但是我的藏书仍然在不停地增长。
和很多牛人相比,我藏书的数量并不是很多,但是当我伫立在书架之前,看着那些我曾经喜欢过的书,却又对那些内容的印象有些模糊了。每当我的目光扫过书架,之前的想法,便如轻雾般升起,承揽了朦胧的感受,一些孤立的场景便会在我眼前不时地闪烁。有时候书中的某一句话就会像迷失在屋中的小舟一样,从我的脑海中静静飘过。
说实话,只读一遍,我很少能对某一本书作出扎实紧凑的总结,过些时日,如果只看封面,有些书我甚至都不敢确定自己是否读过,因此我不得不翻开书去寻找那里面叠皱的书页或者页面角落的笔记,或者我划过的一道道横线。
我不知道,让我惭愧的应该是那些千疮百孔的记忆,还是那一大堆不怎么令人生厌,却也没有多少魅力的书籍。已经读过东西,比如散文报道、系列文章,以及其他任何我曾欣赏过的读物,都只有很少一部分留在了我的记忆中,留下的那一点东西简直屈指可数。
如果曾经读过的书中的内容,历经不算太长的时日,绝大部分就要被遗忘,那我们读这本书还有什么意义?当然作为一种经历,阅读的过程也很重要,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再重要的过程也要有一些残留的结果吧。我们对读过的书的内容记忆如此模糊,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其实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读书的方式出了问题,不得不承认,之前读书的方式都是错误的。我们对阅读内容的选择太过宽泛,而实际的阅读却不够彻底。多数人任凭自己的注意力四处游荡,却并不肯将有限的专注力用于捕获我们急需的猎物。
如今我读书的方式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我虽然还是保持了之前阅读的内容和时间,但我读书的数量却变得比以前少很多了。或者读书的质量变得更高,或者选书的标准变得更严苛。而且我自己选中的书籍基本都会有两遍以上的阅读。
在选书方面,我最多只会在一本书上花10分钟时间。我会先看看书封或者书腰上名人们做的推荐,然后看一下二封上面对于作者的介绍,然后是简单看一下序言。对于书目,我会看得非常仔细,有时候会在上面画一些各种颜色的线,记一些简短的笔记。如果能在短时间内整理出整本书的结构最好,然后便能够做出决断,读还是不读?事实上只有极少数的书才值得我们一再阅读,这些书我通常都会至少读上两遍,而且是读完第1遍后马上再读第二遍。
这种读书方式成为我的习惯和原则。一本经过确认的好书书至少得读上两遍,为什么呢?听音乐的时候我们已经习惯了一首曲子或歌听好多遍才能准确地翻唱下来。与此相似,一本好书要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仔细地读两遍乃至更多遍就是必须的功课。一本书慢着读两遍的效果绝非仅仅是读一遍的两倍,而是会远远高于这个比例,依照我的经验,书读两遍,阅读效果会翻10倍,甚至更多。
如果我看完一遍能记住3%的内容,那么看完第二遍至少会能记住30%的内容,所以放慢节奏,全身贯注地阅读,汲取的信息量和阅读效果会达到普通读书法的10倍乃至更多。很多时候,在第2遍阅读时竟然会发现很多新内容,这是只读一遍书时很难做到的。阅读的时候仔细思考,然后对金句加深理解,会有那么大的帮助,这些效果总会让我感到惊奇。
下面几点是这种读书方式的基本要领:
第一,读书必须注重效果,阅读数量不是我们追求的首要目标
我们必须对读书的效果作出评判,因为有效阅读是以应用为导向的阅读,是以输出方案、解决问题为终极目标的阅读,而非追逐浪漫和休闲娱乐的阅读。无论是因为书不好,还是因为我没有好好读它,只要这本书没有在我们脑海中留下什么印记,没有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提供帮助,那么这次阅读在我看来就是浪费时间,就是毫无效果。
第二,娱乐类小说不应当出现在我们的读书计划当中。
阅读娱乐休闲类小说只能帮助我们消磨时间,除了那些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很高的小说,我们很少能从中学到什么,也几乎不可能将它再读一遍。
第三,我们必须决定属于自己的读书计划上应该有多少书。
这一点非常重要,所有需要阅读两遍以上的书籍都必须经过自己亲自选定。即便是我们很不怎么会选择,对别人的建议也要经过仔细的思考后在做出判断。
第四,如果你很年轻,那么你此时应该做的就是尽可能吞下足够多的书,无论是小说、哲学、诗歌,还是各种各样的通俗、致用类的书籍,你都应当混搭着读,不必太过考虑作品质量,都到满腹经纶为止。如果你已经不再年轻,请珍惜你的阅读时间,一定要慎之又慎选择自己想要阅读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