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参考自《隐藏的论语》。
解读是个人暂时的浅见。
这里前三章是从个人修身、行为和言语的角度来探讨仁是什么样子,然后第四章总结君子,君子也就是做到了仁的人。
12.1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回归到礼敬的言行,就能达到仁。一天能够克己复礼,那天下都会归于仁了。达成仁是从自身下手的,难道是由别处得来的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重点在哪里呢?”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迟钝,愿照老师所说的话去做。”
【解读】
第一章是讲仁的一个要求是要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而这些都是需要靠自身来实际修行的。
12.2
【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在外为人处世如同接待尊贵的大员,治理百姓如同祭祀般诚敬严肃。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为国家做事时,心中无怨于人。在家邑做事时,心中也无怨于人。”仲弓说:“我虽资质驽钝,可愿意照老师说的话去做!”
【解读】
这个对仁的解释很深刻,这一章就侧重于为人处事。对他人敬重,自己不想要的也不会施加给别人。不管在哪里心中也没有怨恨。
12.3
【原文】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rèn)。”曰:“斯言也讱,其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译文】
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往往不轻易出言。”司马牛说:“不轻易说话就叫仁了吗?”孔子说:“真去做才知道很难啊,嘴上这样说说,就以为自己已经是个不轻易出言的人了吗?”
【解读】
仁可能是人回归本性的表现,体现在行为、语言和意识上。那这一章就是重点强调合理言语的重要性,其实是很难做到的。
12.4
【原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
司马牛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君子没有忧虑和畏惧。”司马牛说:“无忧虑、畏惧之心就是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这个人有什么可忧虑、畏惧呢?”
【解读】
第四章是前三章的总结,也就是前面谈到了在行为、言语和意识上都要做到仁,但最根本的是心,做到了内省不咎,心才是回归本性的状态。这样在外的表现也就是没有担忧和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