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慢慢来,持续做,成长,从易开始。
如何应对因畏难而产生的行动崩溃?
延迟满足,推迟满足想要逃避的动机;
A4纸誊写难易事,清空大脑以思考;
难就找人问,简单就找人做,没人能问就直接做(反正没人懂,怕什么);
挑战和简单的事情一起做。
【讲了什么】
目标管理的五个阶段:期待澄清、目标制定、目标分解、目标调整、目标达成。
当计划控遇到拖延症,在制定计划之后碰到有挑战的事情,就可能会出现站在原地不动,行动崩溃的情况。这种情况是如何产生的呢?
当挑战(自身的能力和资源与解决问题所需的能力和资源之间的差距)略高于能力值,会进入心流通道,时间飞快,效率极高。但当挑战高于能力值的差距过大,会引发焦虑,并且引发评估机制的误判。
当误判发生时,它会把自己想象成“小人”,夸大挑战,导致自己站在原地不敢动,进而行动崩溃。人类误判机制的产生也比较有趣,要追溯到人了的进化过程——那些不怠于解决简单问题,同时碰到棘手问题和危险能夸大挑战迅速脱身的祖先,在资源匮乏,竞争激烈的进化过程中存活了下来,基因保留至今。并且,人类误判机制的产生也可以在解剖学中得到解释:误判是我们使用了200万年的功能脑在和使用了5000万年的情绪脑以及更年长的原始脑之间的博弈中失败的结果——最终我们跟从了情绪或者原始冲动,造成了误判。让原始人活下来的策略,在今天却像烂尾和脂肪一样,成了阻碍我们向好的累赘。
理解了本质(WHY),接着来对症下药。
如何操作:找一张A4纸,沿中线对折,左边写难办的事,右边写好办的事。把感觉难死永远无法解决的事情打10分,感觉略有难度的打6分,6分以下的直接归到右边。
原理:1.分解任务;2.将事件可视化,腾出功能脑思考。
到这一步,如何向下继续做就很清晰了:6分以下的直接着手做就可以(没有难度,也不会激发畏难情绪);6分事项略有难度,做下去不会引发逃避情绪,可提升能力,激发心流;但10分(误判)事项要如何处理呢?
先百度,再找前辈,无解再咨询专家,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专家,那就放心大胆的做好了——因为怎么搞都不会做错的。
畏难的解决方案:分解目标,从易开始。
【关联概念】
人类行为本质模型TMBRT:为了防止经验系统的逃避行为的触发器灵敏度被不断强化, 要延迟逃避动机的满足。
黄金思维圈:思考问题先想本质,从本质触发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PPS理性决策自检模型:逃避,是在污化心智模式。找到阻断污化心智模式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更理性的决策。
【我怎么用】
“谋定而后动”,但在“谋”的过程中,不妨先“动”——通过使用恰当的方法解放占用思考资源的大脑,让功能脑有更多理性思考的空间,以更好的与情绪脑和原始脑争夺主导权。
试用A4纸分析任务难易程度过程中发现写在纸上的信息,确实更容易被分类、归纳和分解,这可能和用简书拆解文章,用思维导图思考逻辑会比拖着腮帮子思考问题来的更有效是一个道理吧。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