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如懿传》有感】
因着周公子(周迅),我看了《如懿传》。
《如懿传》第一集,周迅被吐槽扮嫩太过,加之造型、服装、道具一点都不精致,观众没法买账。
后来我们知道,第一集是全剧拍完后才补拍的,拍摄前周迅没休息好(9个月拍摄期只休息了三天),所以脸上浮肿、状态不佳。
要我说,在第一集中,霍建华也不像是个少年,抬头纹也挺严重的,眼神里也透着中年人的疲惫,但观众不怎么吐槽他,而是集中吐槽周迅老了,不适合演少女青樱了......这是不是也能说明观众对女演员的外貌要求苛刻,而对男演员略显宽容。
我是周迅的脑残粉,她演的戏几乎从来没让我失望过。我甚至觉得,是周迅的演技撑起了《如懿传》这部剧。
你看董洁演皇后丧子,流着泪靠在皇帝身上,语气和缓地说出一大堆自责的话,你会觉得:她根本没有因为丧子而痛,只是在“表演”悲痛。
就连陈冲,也算老戏骨了,但她饰演的前朝皇后在服毒之后跟如懿说那段话时,也像是便秘了似的,看得人容易出戏。
而周迅演的如懿呢?一举手一投足都会让你感觉到内里的情绪奔涌,非常有感染力。
她哭,你会想跟着她哭。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演技和感染力,不是哪个演员都有,她是天生适合吃演戏这碗饭的人。
演被曾经的奴仆阿箬出卖那一个片段,周迅的演技完爆剧中所有人,她每个眼神里都是戏,有网友甚至说她“贡献了一段史诗级的表演”。
海兰被罚跪,跑来冷宫跟如懿诉苦,如懿给她加油打气,海兰走后,如懿的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门沿……周迅表演的这个细节把如懿对海兰的担心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如懿在冷宫听闻了父亲意外去世的消息,第一反应不是嚎啕大哭,而是“不相信”。她焦灼的等在门口,眼睛里却已经蓄满了泪。这很符合人之常情,绝大多数人在听闻至亲突然去世的消息时,第一反应就是“不相信”。
冷宫走水这场戏,如懿看到皇上来,不哭不闹不示弱,在皇上面前举止得体,但你能深切地感受到她对皇帝的灰心、失望。
演影视剧,要“放”很容易,最难的是“收”,而周迅是那种收放自如的演员。
怨不得黄磊说她“再难突破”,因为她已经站到了塔尖上,再突破的空间确实不多了(其实她比黄磊演技好)。
在琢磨角色这事儿上,周迅的确很敬业也很努力。为了体会剧中人物的心情,她专程买票去故宫参观;为了出演如懿,她提前好久蓄起了指甲。
周迅不能算是科班出身,但她就是有那种当演员的天赋和灵气。
这种东西,几乎是与生俱来,浑然天成。她真的是“演谁是谁”,而不是“演谁像谁”,更不是范BB式的“演谁都像自己”。别人拍戏需要入戏,而她是角色本身。
我追《如懿传》,完全是为了周迅。只要看她演,我一点都不会觉得无聊,反而想一直追看下去。
好吧,我承认自己是周迅的脑残粉,但如果因为我粉她就骂我的人,是脑残。脑残粉喜欢爱豆,而脑残容不得别人表达对爱豆的喜欢,这就是二者最大的区别。嘎嘎,善意讨论随时欢迎。
就连备受吐槽的周迅的嗓音,我也不觉得违和。周迅十五六岁时的嗓子就这样,那她十五六岁时这样说话就不是少女了么?是谁规定少女必须要细声细语的呢?
周迅的粗嗓子,向来被人们诟病,说她的嗓子导致她的演技打了折扣。
以前我也这么认为,但现在却对此心生疑虑。
人们为什么会觉得影视剧中出现的少女必须柔声细语?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的审美已固化。
长期以来,影视剧中出现的少女一般都皮肤娇嫩、身段玲珑、声音清脆,所以人们接受不了长痘少女、胖少女、粗嗓子少女。可现实里,很多人少女时期就是会长痘、会胖,是个粗嗓子啊。
若是所有的影视剧来来回回都用那几个配音演员的声音,或者某一类型的角色固定用某一种风格的配音,是不是反而无趣呢?现实生活中,生性恶毒的人,声音可能很温柔,充满磁性;声音尖利或沙哑的人,反而心地善良、性情温软。
影视剧是现实的反应,既然现实生活中个体存在多样性,那我们也应当学会放弃我们一贯坚持的脸谱化审美,接受影视剧中展现的多样性。
只有我们的接受度高了,影视剧的审美才会有多样化发展的可能。
你看观众对男演员的接受度多高?黄渤、王宝强、孙红雷这样不符合传统美男形象的男演员也能杀出重围,而女演员若是不够漂亮,连演丫鬟都没戏。
周迅因为有个粗嗓子,就经常被说演少女违和.....可到底是她演少女违和,还是因为我们的审美已经固化,所以接受不了这一款呢?
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感觉,女性对女演员总是特别苛刻一些。女性看男演员演戏,很少会注意到他的体态是不是与角色年龄不符,但若是女演员脖子上出现几条细纹,会被眼尖的女观众发现,然后吐槽一番。
真心期待:将来我们的荧屏上能出现各式各样的女性形象,她可以长得不美,可以胖,可以太瘦,可以皮肤黑,可以年纪大,但只要演技过硬、形象与角色贴切,依然能当女主角。
看这部剧,我也会有不走心的时候。
剧中多次出现妃嫔半夜做噩梦惊醒的情节,而此时她们的丫鬟总能在第一时间跑过去安抚,一秒钟都不带耽搁的。
那时我就在想啊,如果是我去宫里当差,这种时候我一定会睡得跟死猪似的,可能要妃嫔拿水泼我才能把我泼醒,还得用开水。
如懿和高贵妃因为戴了个镯子就成功实现了避孕效果,这比现代的结扎手术还高科技啊。如果古代就有这样的“技术”,咱们今天还费尽心机买避孕套干啥呢?
至于那些残害胎儿的戏码,也是违反医学常识,胎儿真要是那么容易就被打下来或变得畸形,也就没医院什么事儿了。
海兰就因为太医给她开了开胃药,她就暴饮暴食,最后导致胎儿过大,差点生不下来......真有那么开胃的药,给我那个瘦得跟竹竿一样的母后大人来一壶?
电视剧当然经不起人们这么细细推敲,所以大家吐槽完了,笑过则罢。
《如懿传》的小说,我看过两卷(为了不剧透,小说没有把全集放出来)。为了弱化大女主光环,小说尽量在避免一家独大,主要想表达一个宗旨:没有真正的好人,没有真正的坏人;没有真正的赢家,也没有真正的输家。
小说、剧情跟史实肯定是不符的,但看电视剧,主要是关注剧中角色的命运而不是苛求与史实相符。历史剧、历史小说和历史,本就是两回事。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中,对“如懿”原型的介绍只有这样几句话:
皇后,乌拉那拉氏,佐领那尔布女。后事高宗潜邸,为侧室福晋。乾隆二年,封娴妃。十年,进贵妃。孝贤皇后崩,进皇贵妃,摄六宫事。十五年,册为皇后。
三十年,从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后剪发,上益不怿,令后先还京师。三十一年七月甲午,崩。上方幸木兰,命丧仪视皇贵妃。自是遂不复立皇后。子二,永璂、永璟。女一,殇。
四十三年,上东巡,有金从善者,上书,首及建储,次为立后。
上因谕曰:“那拉氏本朕青宫时皇考所赐侧室福晋,孝贤皇后崩后,循序进皇贵妃。越三年,立为后。其后自获过愆,朕优容如故。国俗忌剪发,而竟悍然不顾,朕犹包含不行废斥。后以病薨,止令减其仪文,并未削其位号。朕处此仁至义尽,况自是不复继立皇后。从善乃欲朕下诏罪己,朕有何罪当自责乎?从善又请立后,朕春秋六十有八,岂有复册中宫之理?”
下行在王大臣议从善罪,坐斩。
看来,乾隆对乌拉那拉氏确实是恨之入骨。
乾隆带着乌拉那拉氏皇后南巡时,皇后突然断发,乾隆大怒,然后把皇后打入冷宫,几年后皇后病死他都还在四处游玩,只派皇后的儿子去探望。皇后死后,葬礼级别比皇贵妃还要低,不仅取消了丧仪,还不设神牌,死后也无祭可享。
最可怜的是,乌拉那拉氏的灵柩未能进入乾隆的裕陵地宫,也没有单建陵寝,而是被塞进了纯惠皇贵妃的地宫。她死后,她生的儿子也失去了立储资格,二十几岁就郁郁而终。
皇后死了几年后,有臣子拐着弯儿帮她说话,还让乾隆再立个皇后,结果他把那个臣子查办处死(乾隆这是有多恨乌拉那拉氏)。
以前看《还珠格格》,我总觉得乾隆的皇后乌拉那拉氏一定是内心太丑恶,才会让乾隆厌恶至此。可现在仔细一想,我倒觉得:乌拉那拉氏一定是一个没有奴性的人,才敢跟乾隆叫板,而乾隆也未必像历史宣传的那么伟光正。
乌拉那拉氏在宫中混了那么多年,未必不知道宫中是什么规矩,也未必不知道自己公然断发意味着什么,不知道自己和皇帝决裂会有怎样的下场......
我估摸着,她之所以破罐子破摔,弃自己和亲生儿子的前途于不顾也要断发,可能是因为乾隆做了什么让她从骨子里就无法接受的事儿。
历史是由胜利者写成的,更何况那个胜利者是皇家。后人只知道乌拉那拉氏断发,却不知道引发她断发失宠的缘由究竟是什么。
乾隆是一个很好大喜功、自我感觉很良好的人,他喜欢的妃嫔向来是那种压抑自我、成全皇家礼仪和风度的女子(比如富察氏、比如令妃)。
或许,真实历史上的乌拉那拉氏真如《如懿传》中所写一样,独立、倔强、追求至真至善至美,也未可知呢。
这么一想,就更加期待如懿和皇帝开撕的剧情了。
“一路走来这些日子啊,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如懿传》预告片里,如懿看着大雪纷飞,发出这样的感慨。
这样的结局,可能比《甄嬛传》要更深刻一些。《甄嬛传》讲的是胜利,而《如懿传》讲的是幻灭。
是啊,一波又一波的争斗无休止,人身处这种漩涡中也会感到疲累、心灰意冷、毫无意义。“一生一世一双人”终究只是镜花水月,终不可得,还不如静下心来,欣赏这场大雪,感慨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
丁俊贵
2018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