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孔子世家》,我们能够看到司马迁独到且敏锐的历史观,他以平和的心态与真实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孔子这一千古圣人的形象。
太史公说,《诗经》中有这样的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陆让人行走。孔子心中的“道”追求的不仅仅是由个人走向永生,而是“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大道”,在开辟“大道”的路途上,他不与鸟兽同流合污,也不隐没自己独善其身,他坚定着自己的政治策略,立志要做为“大道”披荆斩棘的斗士。
孔子周游列国十几载,走遍了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等地,旨在传播学说、宣扬理论,在某一国家能够施展自我抱负。
其终极目标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其走的每一步的小目标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在春秋乱世,“克己复礼”这样的主张无疑是一种空想,孔子为此一生的追逐,注定了他是一位不得志的理想主义者。
《孔子世家》中记载,齐景公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而晏婴进言说:“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不可否认,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其儒学道理所在,但他身上没有政治家会变通的品质,其过分好礼的施政方针也不适合齐国。
但在鲁国,孔子的政治抱负得到了一些施展。
他于夹谷建筑盟坛,排定席位,修起土台阶三级,不废一兵一卒便营救了鲁定公,甚至“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这说明,孔子在治国方面拥有绝对实力,其“仁政”方案只要因地制宜便能产生优良效果。可惜的是,鲁定公和季桓子堕于欲望,孔子的“精神洁癖”驱使着他选择离开。
虽然此后十几载的周游经历依然没有使孔子实现“大道”理想,但他身上执着以及旷达的品格依然让人敬佩。
宋国司马桓魋想要杀死孔子,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当别人嘲笑孔子样貌之时,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卫灵公年老,懒于理政,没有任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朞月而已,三年有成。”这种坦荡且坚定的斗士精神让人为之动容。
孔子的圣贤品格超越了时代,他知识渊博但坚持学无止境,其文学成就对后世影响巨大。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政治崩裂且礼乐遭到废弃。孔子追寻探索夏、商、周三代的礼制,整理《书传》,上记唐尧、虞舜之际,下至秦缪公之时,依次编排其间史事。
孔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孔子考察周代对殷礼、殷代对夏礼所作的变动后,说:“往后即使推到一百代,它的礼制也可以知道,因为总是一代崇尚文采而一代崇尚质实。周礼借鉴了夏、殷两代,郁郁乎文采斐然啊。我依从周代的礼制。”所以《书传》、《礼记》出自孔门。
孔子往上采集歌颂商人始祖契、周人始祖后稷的诗篇,中间搜罗叙述殷朝、周朝盛世的诗篇,往下包括记录周幽王、周厉王时礼乐残缺情景的诗篇。
最终编成的《礼》、《乐》、《诗》、《书》、《春秋》蕴涵的大智慧使后人受益无穷。
孔子的教学理念同样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他从四方面教育他的弟子:文,行,忠,信。让他们杜绝四个方面: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齐,战,疾。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孔子将其思想理论传授给三千弟子,并运用到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这些教育思想乃至对后世的现代教育也起到了重大作用。
司马迁将孔子列为世家帝王之类,被后世之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他吐纳的经久不衰的智慧将会被不断地传颂下去,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品德会使我们受益终身。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