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四日,是一个多么充满活力的日子。不因为它是青年节,更重要的是我们一行五人——三位快八十十岁的老人,加上我们夫妻年过半白之人,兴致勃勃走上回忆之路的壮举实在是让人佩服。
不仅让人有敬佩之举,更重要的是有历史记年的重要意义——无论是三位老人还是我们夫妻来说都是。
跟随母亲走过记忆的长河,踏上曾经走过的路,种的树,种过的棉田,提过水的涝坝……母亲一直处于兴奋状态。
和婆婆一起在车上兴趣盎然地谈起她们的青春,她们的爱情,她们的人生经历……
所有所有属于她们特定的历史年代人情世故;所有所有属于她们的喜怒哀愁……
一、团部篇
驱车前往公公婆婆朝思暮想的四十三团部——那里是他们奋斗大半辈子的热土。
到了团部,其实这只能算是曾经的团部。如今已经被人们称为四十五团的地盘了。机关大楼也成了老水库的办公大楼了。
吃了特色民餐,简单修整了一下,我们就开始驱车到了机关大楼。
这座大楼的大门旁边就是通往东西南北的大路,主要是通往东西大路。如今也是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不过这南北方向的路算是通往本地的小路了。
这个大门,离公公婆婆,离我父母最后退休住的楼房都不远,大概200多米。
仔细一算也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当年公公婆婆住的是这边第二幢楼的靠马路边一楼,我父母住的是后面第三幢楼的四楼。
这三栋楼在那个年代也算是人人仰慕的建筑物了。这可是这个团场的人们,第一次住上有暖气的楼房。毛墙毛地的,蹲式厕所开启了父母这一辈的美好现代生活。
这一片共有三幢楼依次排开,楼和楼距宽大的很。他们曾经在这里热火朝天地种蔬菜,解决了自给自足的蔬菜问题。
二、机关大楼篇
关于这幢大楼的深刻记忆,是我们两代人挥之不去 ,永远铭记在心的地方 。
我们把车停在机关大门几米之外的不远处。 远远的看着机关大楼 ,我们四车下车就往那里跑 !因为公公腿脚不灵便 ,他说他坐在车里看,我们也顾不得他了 。
大门口,那标志着左门,左边的巨大阿拉伯数字4,已经看不出是4了。问了工作人员,说早就拆掉了。只留下右边进出大门的阿拉伯数字3,目前还可以看出是阿拉伯数字3。
大门和另一层的伸缩大门重和着、紧关着。旁边两棵粗壮高大的梧桐树还在那默默地伫立着。
左边那棵稍微细一点,母亲说曾经断过, 这是新发的。说是新发的也三十多年了 。
右边门卫旁边的那颗梧桐树 ,可以感觉到时间的年轮,时间的沧桑 。像一个展开的手掌 ,欢迎我们的到来 。
每一个手掌, 看起来粗壮的就像另外五棵大树——连分枝也是格外粗壮。 我们每个人都情不自禁站在这树下拍照留念。特别是老公公久久地徘徊在这棵梧桐树下,无声地站立了很久,看起来无惊无险、风飘云淡,一副超脱世界的表情……
坐在车里老公公,在我们和这里的工作人员交涉能不能让进大门的时候,自己开门下了车,自己拄着拐棍走到了大门口。
居然没有让他儿子开门,搀扶直接就走了过来和我们汇合了。这也算是奇迹吧,因为现在出门基本上他是需要人搀扶的。
工作人员很给力,一听说我们是来怀旧的,老人家曾经退休前在这到大门的警卫室工作了近14年才退的休,立刻马上就打开了大门。
我们进了大门就往大门左侧道上往大楼后边绕,我们想看看大楼后边的那片芦笋在不在,那间厕所在不在……
结果后面的地皮全部都给抹成水泥地,我碎碎年的芦笋早已成了记忆中的东西。那些美丽的美人蕉,大丽花,月季花都成了我们记忆中最美丽的花朵。
老公公是个种花能手,这些花都是他亲手种植的,如今看不见一棵它们的影子,也算是一种遗憾。
老公公和工作人员交流时,指着大楼侧边的一棵高大的树, 说这棵树是他当年亲自搬移栽种的。 这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呀 !
在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个拐角都引起了我们美好的回忆。旁边的警卫室里,我也曾待过 。那时我们两个人在热恋中 ,有时老公公回家有事,我们俩就替他站会岗 。有这样一个安静的场所来谈情说爱, 也是一个充满美好回忆的地方……
在这个机关的大楼里 ,我和我的父亲母都曾走过 ,我的女儿 ,我兄弟姐妹的孩子都曾在这里度过愉快的童年 。
这机关大楼的每一寸土地上 ,都曾经印满了我公公婆婆的脚印 。我家先生的兄弟仨人和他老妹,也曾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生活痕迹,也曾记录了漫长的成长的轨迹 。
一幢楼牵动着三代人的情愫 ,一幢楼记录着三代人的成长记录 ,一幢楼承载着三代人的欢乐和幸福回忆。
我想再也没有这样的一幢楼——具有这样的一种深厚情结,标志着三代人的历史烙印了吧?
大楼不远处十字路口中心有一座“帆船”标志性的建筑。这个建筑是一个健硕的年轻男人,正在扬帆起航。寓意不言而喻。
这座建筑标志时间是1990年4月。当时新疆自治区领导人王恩茂为机关大楼落成题词而建。
如今被四周高大的树木给掩盖住了,你不注意看,特别是坐在车里一闪而过根本就忽略了它的存在。这也是我老公一直在车上念叨的:去看看那座帆船。
为了拍清楚的帆船照,我们动手把周围遮挡的树枝用力拨拉开,这才拍摄到这做雕像的全貌 。我公公拍拍雕像底座上的土,静静地坐在那里很久。不爱照相的他一直叫他儿子给他拍几张照片。
三、三连篇
恋恋不舍离开魂牵梦绕的地方,我们今天剩下的目的地就是婆家更早些年前住过的三连。此时这个叫做三连的地方已经成为记忆中的三连了,因为太偏远,或者团场改制,这个连队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彻底消失了。
我公公婆婆家在三连之前曾经是和我们家住在一个连队的。我还记得那个曾经存在的连队叫做17连,在我们小时候就已经解散了。那之后,婆家就搬到了这个曾经叫做3连的地方。
其实我很久之前,我陪过我家先生来过这里。十年前这里都已经成为废墟了。
我家先生在这里才开始有了人生的初次记忆,在这里上了连队小学,直到上初中。
所以他对这里情有独钟。他说起当年家的位置,学校的位置也是侃侃而谈,兴趣浓厚。
唯一还在的一排旧房子,也是不能再住人了,那是他们最早住的房子。公公婆婆兴致勃勃站在门口拍了好几张照片,舍不得离开。
黄土一片,高高低低,一走几步就有些黄沙满天飞的感受,远处就有一家人住,四周一片寂寞。一点也看不出当年有他们说的那么辉煌。
唯一见证他们的曾经的房屋只有一棵独树——一棵白杨大树,枝繁叶茂。孤零零站在他们曾经住的那片房子位置的废墟上,仿佛在见证着这里的往事。仿佛就是这棵树愿意沉浸在美好的往事中,一直静默着……
他们指点着:这是大俱乐部的位置,连队开会在这里。这是大涝坝,如今成了沙漠废墟。这是连队秘集居住地,也成了眼前一堆黄土。这是一排教室,如今也是一样成了沙漠废墟……
这么一大片地,一大片房子,一大连队的住户都成为过眼云烟,仿佛从未出现过。时间真是个残酷的家伙,这么无情无意。一切的一切都消失在旷野中,消失在微风中……
我特意让我家先生站在他们曾经住过的房屋——如今已经成为黄土废墟上。照了了一张照片,留作纪念。
我们一行五人走一个地方,就听见他们说起陈年旧事:那时的穷,那时的人,那时的好朋友……仿佛他们又看到当年自己年轻的样子,仿佛看到了当年一起艰苦奋斗的同仁们。
我们没有惊动还在这里居住的熟悉的街坊领居,和婆家一家亲戚。否则今晚得住下,这不在我们计划之内。
古人说的七旬老人出门不过夜,八旬老人不出门可是有道理的。
夜色刚刚降临的时候,我们回到了现在生活的城市。看见城市里人来人往,灯光开始闪起,我们幸福的感受顿时溢满开来……
一切都是来的都是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