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一对夫妻,下班回家,草草对付了又一顿晚餐。晚餐过后,夫妻俩照例来个“葛优躺”双双瘫在沙发上,一边放着电视机,一边玩着手机,屋子里除了电视机里传出的声音,偶尔也有几声零零落落的简短词句,但屈指可数。夫妻俩结婚多年,都已经记不清有多久没有好好坐在一起聊会天、逗会趣了。偶尔妻子也会抱怨说:“嘿,跟我说会话呗!”“嗯,好。说吧,我听着。”丈夫低着头应道,并未放掉手机。而后往往是无疾而终。日复一日,他们各自的手机成了各自的“小三”,无论饭前饭后、睡前睡后准点“临幸”。年复一年,他们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故事内容提炼于生活)
场景二:儿子过生日,一大家子围坐一团,其乐融融。到了儿子许愿的环节,儿子双眼紧闭,两手紧抱,嘴里念念有词。妈妈问道:“儿子,告诉大家你许的什么愿啊?”儿子嘀咕着:“我希望——希望爸爸妈妈不要玩手机,多陪我玩!” ……(故事内容改编自生活)
场景三:夫妻俩带着孩子回家给父亲庆生,一家三口走进家门,大的叫了声爸妈,小的叫了声爷爷奶奶,而后各自找地方就坐。两位老人看见儿子儿媳还有孙子回来了,喜不胜收。这边二老正张罗着饭菜,那边一家三口正各自端着手机,玩游戏的玩游戏,刷朋友圈的刷朋友圈。时间一点点地走着,一道道冒着热气的菜肴被端上了桌。母亲对儿子说:“儿子,你爸给你烧了你最爱吃的红烧肉,来,尝一块!”儿子只看了一眼母亲说:“嗯,我一会尝。”然后继续他手头的事。母亲继而转向儿媳:“**,你们也累了,歇会准备吃饭吧!”儿媳抬头看了看婆婆说:“知道了,妈。”然后顺手给满桌的菜肴拍了张照发到朋友圈,再然后继续手头的事。无奈的母亲走到小孙子旁边说:“大孙子,给奶奶看看你在玩什么呀!”“奶奶,别动,我就快赢了。”孙子头也没抬抱怨道。一桌丰盛的饭菜终于全部就绪,父亲取下围裙跑到房间换了件新衣服,走到饭桌前认真地发声了:“我知道你们忙,你们抬头看看我,抬头看看我!”一家三口被父亲严肃的声调惊得抬起头。一眼看见了父亲的新衣裳——一件巨大的手机外壳衣裳。父亲声音有点哽咽,轻声地说道:“这样,你们总算可以看我一眼了吧!”……(故事内容参照于某公益视频)
场景四:三五个朋友聚会,大家等在饭桌前。在众人看来,等待实在是一件极其无聊的事,或许因为太久没见,或许因为懒得找话题,或许是别的原因,总之一时间不知道说些什么,这时手机便成了极好的救星。杯盘狼藉之后,终于散场,这才想起来还没和老朋友说说话,才记起来还没来得及互相留个电话……(故事内容选自生活典型情境)
正文:
如今,科技越发先进,通信越发方便,人与人间的距离也越发短了,心与心间的距离却越发远了。从大哥大到智能机,从奢侈品到必需品,从单纯的通讯功能到无所不能,她既见证了时代的风云变迁,亦承载了几代人的爱恨情仇,她就是人见人爱、不得不爱、爱不释手甚至爱恨交加的——手机。
手机,估计她在诞生之时也未曾料到自己会如此之受宠,受宠到如手足发肤那么重要,受宠到如伴侣爱人那么重要,受宠到如亲朋好友那么重要,受宠到吃饭睡觉离不了,受宠到走路说话离不了,受宠到旅游聚会离不了……手机远远排在出门三件套之首,她与人的交情与关系用寸步不离、如影随形、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来形容再贴切不过。
相信从古至今没有哪一样物件像手机那样如此得人欢心,她仿佛已成为身体的一部分,一旦没带上她仿佛整个人瞬间就不完整了。这当然不是将手机过分妖魔化、神圣化,事实如此不差毫厘也无半点夸大。
想必发明手机的初衷并不是与人争夺“名分”,而恰恰是帮人拉近距离、增进感情,可发展到现在却与初衷背道而驰,渐行渐远。不管是什么物件,原本是为我所用,可用着用着就本末倒置,为她所惑,渐渐地就沦为“手机控”。
为何我们会沦为“手机控”?
一部手机等于一个世界,一个花花世界,里面一应俱全、应有尽有。一部手机等于一队人马,一队各色人马,里面一呼百应、随时恭候。手机像百宝箱、像聚宝盆、像藏宝库,她像魔力棒一样吸引着你,她的魅力不亚于美色、美酒、尼古丁。不得不承认,她没有足够魅力如何能吸引人并且令人上瘾?有人说,这只是一种习惯。走向极端的习惯往往是坏习惯、一种瘾,而这种“瘾”使我们沦为“手机控”。
沦为“手机控”我们失去了什么?
因为手机,我们面对面交流少了,因为手机,我们的感情变淡了,因为手机,我们运动量少了,因为手机,我们变得更懒了,因为手机,我们失去了健康、纯天然的生活方式,因为手机,我和你之间的距离永远隔着一层屏幕……
手机控的深层背后是什么?
是灵魂的空虚和精神的寂寞,是情感能力的退化,是思维能力的停滞,是交际能力的僵化。
“手机控”如何自救?
勇敢放下手机,戒掉手机瘾,用身与心共同去陪伴和温暖身边的人。何时何地,请记得多陪陪爱人、孩子、父母和朋友。
在人与人的世界里,并不是所有无声胜有声。拿开那层手机屏幕,让我和你更靠近。
后记:此文谨献给广大“手机控”们。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