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篇系读随园散人《最风流莫如唐诗》有感而发
诗词随笔,读过安意如的,倾蓝紫的,其中比较喜欢的倾蓝紫的《不如不遇倾城色》,文字轻灵潇洒,书的结构严谨。安的文字也比较清丽,但在灵气上略逊一筹。过去喜欢此类文字,也常读雪小禅的作品。而后,发现胡兰成原是该文风的鼻祖,显然是格调更高的,文字清朗隽永,不像后世逐渐显得滞着凝结了。
有友赠书,是这随园散人的三册。是他记忆中的我爱好这类,还是他对这样的书迷恋欲与我分享?原因不得知。收了书,总不能作为架子上的摆设,是要读的。翻看前言,未曾细读,浮光掠影中觉得言辞甚美甚妙。好词佳句,满目皆是。风流人物,遍在今朝。真是文采斐然,叫人拍案,拍得是怎么这样有才,叫人汗颜,汗得是自惭形秽。然而,不知为何,就是无法读进去。也许是时空推移,已经没有读书时代的闲情逸致;也许是心智成熟,无法再继续陶醉于包装华丽的文字中。
年岁渐长,越来越喜欢平淡简洁的文字,繁华落尽见真纯,不是虚言。经历多了,会真正懂得,平平淡淡才是真。用稚拙古朴的文字,可能更能描绘出真挚的情感。堆砌过多言辞,反而有夸饰之嫌,像琼瑶剧,动不动热血澎湃款款诉深情的,是演戏,不能当真。你看,陶渊明的诗篇多平淡,千百年流传。八股文引经据典,要多规范有多规范,有多少相传。类似现在的高考体,可叹。遥想当年,百草园中的鲁迅饱读诗书,文章却没有掉多少书袋,不见有多华美,然而谁能否认他在现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并非说文采不好,王勃的千古绝唱《滕王阁序》,气势磅礴,格局恢宏,融汇古今,饱含沧桑,结构规整,辞藻流丽,读来朗朗上口。可它叫人欲罢不能的原因不是它的文采,而是它文采背后的思想内涵。穿透纸背的文字后藏着的那颗孤独的灵魂,郁郁不得志的彷徨心情,千百年来击中过多少人。“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般情真意切,再配上美的表达,给它锦上添花,这样的文字不成绝唱,什么是绝唱。
一切接近灵魂的文字都是好文字。如果作者高居文字之上,玩弄词藻,堆砌重组,那这只是一种文字游戏。与其看这种解读,我更喜欢看原版的《唐诗三百首》,不需解读,只自己简单清净的品读,收获会更多。不把自己的真心融入,读者是感受不到共鸣的,章辞杂乱堆砌,却没有自我的东西,失了筋骨,显得虚弱庞大,这样的写作是没有意义的。写作应该是传递自己价值观,想要与诸多漂泊无定的灵魂多点沟通,在心与心的联结中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努力。
我一直在浮躁的空气中寻找闪现的灵光,即使只有智慧的一角,掀开来也许会发现更多。所以,我想,我再也不会被空壳所吸引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要靠心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