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未经审视的物品也不应当收纳。
今天,学习赵敬老师的《敬子的整理收纳课》,结合长期学习和实践收纳整理的学习心得,竟然又颇有收获。
日本的收纳之风仿佛一夜之间吹进中国,禁欲系如《我家空无一物》,妈妈系《家有两个孩子的收纳术》,各种各样的整理书籍,以及禄薇老师第二本《小家越住越大》已经面世了,每本书都各有千秋。
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试图把收纳,和空间设计经过科学的改进,在设计预案时,就结合主人的兴趣爱好,收纳习惯与收纳空间的分类,从而可以尽量给予客户更科学,更便捷的收纳习惯,减轻家庭主妇的工作量,让家里可以看起来井井有条,不会越住越乱,也不会由于居住时间变长,生活水平与刚搬进新家时,大幅下降,空间不再美观,许多的生活用品无处安放,对设计师也会产生诸多不满和抱怨:“如果当时她有为我考虑这个柜子,如果当时有帮我在这个角落设计那个柜子,我现在就不会没有地方归置这类物品了。”诸如此类的抱怨其实很多人都有过。
由于身为女性,在家对生活会有很多的思考和参与,所以对物品的归置,一直不停的琢磨,从行为习惯:进门如何放下手中的物品,蔬菜,然后可以坐下,从容换下鞋子,进入室内空间,归置物品。可能刚才健身回来,有需要换洗的衣物,可能刚大采购回来,有些买多了需要放在备用柜的物品如纸巾洗衣液等,还有女生采购回来的衣服首饰等等,如果能够在身体疲惫时依然觉得可以顺手轻松放置,我就觉得这是成功的设计——而不是“先扔在那里吧,太累了”这种情绪主导,从而导致空间的凌乱,因为疲惫导致的拖延,可能会让你回到家先解决主要事件,比如吃饭,然后有孩子的人家还需要把孩子照顾好,等到有自己的时间了可能整个人都非常疲惫了,只想倒头就睡,物品得不到合适的整理,日复一日就会好凌乱!——这也是我家的常态,每每见到新买回来一堆的书,孩子的玩具到处都有,我就会反省自己的习惯,和柜子的设计需要改进的空间很大,也不断地验证书中的理论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
今天听第二课《区分属性不同,决定处理策略》,有一个我觉得比较实用的,非常好的观点是:
在整理收纳领域,可以把物品按照价值属性分成五种:资产类物品、消耗品、存储品、工具和精神类物品。
一目了然,非常清晰。
跟日系整理书不同的是,我觉得赵敬老师的观点,更符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1,资产类物品:顾名思义就是可以保值,增值的物品,首饰,房产证等等。
2,消耗品:生活用品,衣物,甚至家具家电,都属于消耗品,对生活用品我们尽量快进快出,而对于价格比较高,如家具等等,从开始购买就要考虑它是否经得起岁月的温柔磨损依然能够历久弥新,而不是因为时髦洋气,罔顾物品真实用意所在,哪怕起初觉得预算不足,无法支撑自己去买品质更好的家具,我觉得宁愿花时间去等待,等待自己储蓄足够,也不要将就着买便宜的家具,从而过几年,由于品质差或者实在不是心头好,扔了又心疼,不扔看了又难受,好的物品,经得起岁月的考验,想起当初的得来不易,更加的珍惜,感觉这真是非常温柔美好的一种心情。
3,存储品:超出日常用量,从而囤积的物品。如纸巾,洗衣液,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现在生活越来越便捷,有各种各样的打折活动,不要因为商家的活动而无止境地囤货,塞得家里满满的!
4,工具类如电子产品,家电我觉得也是属于这一类的,个人觉得尽量多功能合一,这类物品的淘汰率,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实在太高了。同时,我在考虑居家时,总会希望有专门的柜子安放专业的工具,如锤子钉子等等,还会希望能在合适的地方,帮主人把抹布,拖把一类的东西收纳起来,让房子真的可以看起来漂漂亮亮的。
5,精神类物品:充满难以割舍的情感和回忆的物品。禄薇老师喜欢单独设置“空间盒”,把自己有关记忆的物品,放进这些盒子里,想想都觉得非常美好!
听完课,又有实验一番的冲动了!